唉,偶也是从那个象牙塔里走出来的,虽说现在在事业单位没有经历过那么多的凄风冷雨,但是偶内心深处的忧患意识时刻提醒偶不要安于现状。
看到这样的老师,偶心里突然冒出一句这样的感叹:“偶们的学校有望也……”,如果所有的老师都象这样“先天下之忧而忧”,何愁学校不振兴呢?不过欲兴改革,必有阵痛。于是总会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之涕下”的慨叹,老师您可得有精神准备哟!
既然来了,偶嘴也开始痒痒,班门弄斧两句,老师您莫见怪。
偶先不谈什么课程,先回忆一下偶在大学里的时光,那时觉得学校就是学校,象牙塔是不折不扣的象牙塔。校风那样地淳朴,学研之风那样浓厚,钻到书里就觉得醍醐灌顶享受之至。天总是很蓝,日子却过得不慢,转眼大四将至,突然有位别样的老师出现在偶们的面前,之所以说他别样,是因为偶们已习惯了先前那些教师们的风格,以至于对他有点不习惯。
他不象其他老师那样一进来就开始讲课,布置点作业就下课。第一天,他把偶们分成几个组,然后只讲了一句课:“今天我们的课题是XXXX,现在我布置一下任务,你们先把课本里的相关内容浏览一遍,写个提纲,我就这个课题提几个问题你们下去想办法解决,可以热烈讨论,可以下图书馆,可以去相关的企业看一看,也可以找老师讨论。记住要多动眼、多动手,但关键是多动脑。下堂课呢,由你们主讲我来听,让你们也过过老师的瘾,讲完了我来发问,看你们究竟解没解决问题,或者究竟能解决到什么程度。现在下课”。我们登时纳了闷了,课还没讲呢就下课了?
回到宿舍我们立刻把课本读了几遍,感觉差不多了,就开始下图书馆,拼命地找老师问题里的相关东西,然后摘抄回来,自以为准备得十分充足。第二节课滔滔不绝地把东西讲了一遍,然后老师发问了,第一问就把我们闷在了那里,在大脑里搜索了一遍,课本里没看到这个东西,图书馆里摘抄的东西根本对不上号,怎么能解决呢?老师说:“先下去吧,下一组跟上”。后面的几组情况都差不多,一两句就被闷在那里了。
老师最后说:“同学们呀,你们手也动了,眼也动了,就是没怎么动脑,其实大学老师教给你们的主要应该是思想方法,而不光光是死的知识。有了对问题对事物的思想方法,今后你们无论面对什么东西,都会有自己的招数去解决,不会望书兴叹了”
这对我来说不啻是一声惊雷,是呀,如果以后工作了,没有老师在身边了,书本又用不上的时候,怎么办?你总不能对别人说“这东西书本上没有”吧?从此以后,知识仍然在积累,但我不再一味地钻书堆,钻不到的时候望书兴叹了。书上没有,难道就不可以想吗?书也是从无到有的呀,况且,书上的有些东西,现在可能是真理,但过了些时候还仍然是真理吗?可惜这位老师偶遇见得晚了……
老师教授了思想方法,学生学到了思想方法,那就得到真髓了,当然书本上的东西也必不可少,书本知识就相当于一个果子外面包被着的果肉,思想方法相当于果子的内核(种子),大家知道种子能发芽,能孕育出全新的生命,但是别忘了果肉的功劳,没有它落地腐烂后的营养滋润,再好的种子也营养不良,长不出茁壮的苗来……
有了上面的种子,现在可以看看果肉(即课程设置)了,当然应当提供给种子最好的营养,什么是最好的营养呢?我们出了校门,就进了社会大课堂,最贴近社会需要的东西,就是最营养的东西。当然基础学科绝不能偏废,那是最基础的养分。具体是什么,每个学科,每个行业都有自身的特点,具体情况具体确定,调查一下社会的需要,就知道要设置点什么了。
例如编程,设置C++课程,并真正把编程的思想方法传授给学生,那样我相信,今后无论出现什么delphi、java、.net、.net的儿子、.net儿子的儿子(即孙子喽)……都会自己钻研无师自通,这样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还有就是动手能力,十分重要啊,这个能力我是进入社会后才逐渐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要是在学校就开始注重这些,那该多好啊……
还有社交能力和对社会现象的洞悉能力,进入社会后,这些东西太重要了,知识上强大,社会能力上缺乏,就象左右手去了其中一只,十分受限制……
另外我发现当代大学生又多了一个问题:心理素质。我们读书的那个时候心理素质问题没有那么明显,自从马家爵事件出现后,学校和教师们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了(应该说还包括家长)。记得我去看我老师的时候,老师发出慨叹: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你们那个时候怎么没出这些问题呢?我说时代不一样了,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各方面的因素也都发生了变化。当时我跟老师还谈了个设想,要是在学校里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就好了,象欧美那样,不但注重生理健全,还要注重心理的健全,心理上的问题都是不断积压最后爆发成大问题的,如果能经常性地得到引导或者疏导,就不至于那样了。另外还要想办法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这是一种积极的方式,和心理咨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过多久,我就从新闻上看到已有一些大学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偶心里顿时感到一宽。不过不知道锻炼心理承受能力的方法研究出来没有,希望尽早出炉。
心理承受能力对于今后步入社会能不能健康成功发展是非常关键的……
今天东拉西扯一大篇,真可谓“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一行白鹭上青天”(离题万里)。老师的初衷恐怕是探讨一下怎样调整一下课程设置,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吧。
但愿老师您看了这篇东西不会晕了过去,振兴教育的大业还等着千千万万个您这样的好老师去完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