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工智能的探讨(续二)(300分)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creation-zy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假设1,世界是唯物的
推论1,人的智能是由物理上实现的。
假设2,计算机能模拟真实物理世界
推论2,计算机能实现人工只能

 
我对这个问题也感兴趣啊!我是学医的,前一阵子看了点心理学的书,觉得颇有收获。
现在有一个思路不太完善,也算是另辟蹊径把!
下面的一段始于别人聊天时写的,不太系统,你看一下,有没有兴趣。
感兴趣的话,大家留个联系方式吧!
我从大的方面说吧:
1、我觉得人脑抽象思维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没有抽象思维,就没有智能。
2、人的抽象思维不需要太大的计算能力。(还记得脑电图的例子吗?)
3、视觉处理需要的计算能力比抽象思维的大几十倍、上百倍甚至更大。
4、人有多种感觉器官,这些器官对外周环境的感知能力,用到了大脑的绝大多数计算能力。
5、这些感官把信号传到大脑以后,大脑是先把他们转化成了抽象信息,然后在抽象的信息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思维的。
6、如果避开感官对信息的处理这一块,直接对大脑传入这种抽象的信息,就可以成千上万倍的简化智能产生所需要的硬件条件,因为人有太多的感觉器官,他们都需要对接受的信号进行极其复杂处理。
举个例子,其实听觉并不简单,我们的计算机可以很好的识别图形,但没法很好的识别声音。最起码识别声音不能比识别图形做得更好。
由以上几个方面,我觉得要做好以下事情:
1、模拟环境:这一点最易误解,其实不是真的模拟环境,而是要模拟环境对人的刺激(经过人的低级中枢处理后的)。
2、模拟大脑处理,保存信息的机制。
3、写一个程序,可以源源不断的给2的程序以刺激(用1提供信号)。
4、通过比较分析3的运行结果,对1,2加以改进。反复进行4,直至成功。
 
to creation-zy
关于记忆的问题,我觉得上面的说法好像有问题,其实,人的记忆就是类似于磁盘的存储方式的。具体方法与DNA/RNA储存遗传信息类似。
但是为什么我们的记忆与计算机有这么大的差异呢?我觉得关键问题是人对记忆的回忆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上的,抽象思维又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上的。人没有办法对自己庞大的记忆库进行遍历搜索,找信息的时候,总是用联想的办法。通过一些与某条记忆有关联的事件或词汇查找,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容易遗忘,而遗忘以后又可以忽然想起来。我打字的速度比思维慢得多,这样讨论问题有点不适应,就长话短说吧?如果你有不同意见,我们再讨论!
总的来说,我觉得现在做人工智能的路子、知识的表示方法、智力进化的方式都有问题。如果换一种方法,说不定容易一些。看了一下你的表示方法,我觉得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是可以的,但是这样做不可能产生智能的
人的知识的存储方式,我也是想得晕头转向,不过,大体来说,应该是一种网状结构的。用现在的数据库保存,恐怕有难度。我觉得可以在内存中开辟一块内存,自己定义一种结构和存储方式,类似上面提到的记忆柱,但不是为了记忆,在各个存储单元之间通过指针建立各种连接,来模拟人的网状存储方式,保存的时候整块内存一块保存,大量的信息,特别是一些固定的知识,信息等单独提出来放到数据库中,单独保存,通过指针与内存中的单元相连(就像我上面说的人的记忆的存储方式一样),效率要高一些。
 
to wfzha兄:
非常感谢! :)
关于记忆,您提到的“用联想的办法”进行回忆的观点和我的相同。而“回忆是建立在抽
象思维的基础上的,抽象思维又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上”这两个推理链我觉得有问题,回忆
和抽象思维似乎联系不大,不如说联想和抽象思维有较大的关系。我认为抽象思维和语言的
关系也不大,因为不懂语言的婴儿、甚至动物都具有记忆甚至抽象思维能力。
由于人脑是由神经网络构成的,因此人脑在模式识别方面的能力特别强大,处理“like”
以及“相关”最是拿手,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在脑海中构造一个中心概念,然后从它延伸,回
忆出几乎所有和它有关的东西。
我以前曾经提到过“思维框架”,它的形成机制无非是大脑将大量和某个主题有较强关系
的知识都放到了同一个索引区域。有了排除了无关信息的思维框架,人脑在处理特定领域的
问题时,就可以达到非常高的效率。
在知识库中,除了我们通常所谓的“数据”之外,还有一样非常重要的东西——强度。从
生物学的角度上说,它是存储“数据”的化学物质的浓度、多少;从心理学角度说,它的表
现就是通常意义上的“遗忘曲线”。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强度越小的数据,就越难以被回忆
起来,我认为,“强度”在电脑上可以表现为所处的“索引”级别不同,基于这个思路,我
们可以绘制出一张记忆库的蓝图
整个记忆库由两类知识库构成:全局知识库和思维框架对应的知识库(就叫它小知识库吧
:P)。每个知识库都有若干级的高速索引,索引的等级数和知识库包含的知识量有关(估计
是对数关系)。全局知识库只有一个,它是海量知识库,包含了一切信息;小知识库有很多
个(约10^4),每个知识库中大约有10^3-10^5个数据。
在宁静状态时,我们能够使用的只有全局知识库,几乎感觉不到小知识库的存在——此时
的知识库就像宁静的海面一样。一旦思维活跃起来,并集中到了一点,我们就会迅速的判别
出应该使用哪个小知识库,并立即将其从“海平面”之下提升起来,相关领域的知识就得到
了很高的索引优先级,这样,基于知识库的回忆、推理等机制就进入了高效运行状态。

to DarwinZhang:
嗯,您的观点更加接近实际——思维过程可能更加像一颗生长中的树。:)
不过,用我的观点仍然可以描述这样的思维哟: A->B;
B->C;(stop);A->D;D->E;
——一个因(A)可以在不同的时间产生出多于一个的果(B、D)。 :)
 
我觉得,要研究人工智能,必须从人脑入手,因为我是不是计算机专业的,所以受前人的影响较小。虽然这是个缺点,但从某种程度上又是优点。我觉得,应该看一些心理学方面的著作,我觉得心理学研究人的学习、记忆的角度,有其独特性,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另外,下面几本书不错,有空的话可以看一下。
http://www.bioguider.com/bio/sci-book.htm
里面几本书都不错!
我觉得《人脑之谜》写得不错,对我有不少帮助。
关于思维框架的问题:我觉得其实大脑工作的时候不是这样的。大脑对信息的处理很简单,就是两个过程:类比和联想。其他的各种功能都是以次为基础的。人脑无论处理在我们看来多么简单的问题,都是各个脑区并行工作的。这方面前人做了不少工作,在我推荐的几本书里都有研究。思维框架不错,但抽象得不够。其实,任何主动行为都先要编制程序,把一系列的动作序列化,然后,提交执行。这一点在弹道式的动作中特别突出(比如投掷,一旦开始即不能修改)我在这里不能大篇幅的说明这个问题,如果感兴趣可以看一下《大脑如何思维--智力演化的今昔》在上面的连接中。序列化对人的智力发展特别重要,人脑中也有掌管此类工作的中枢,其他的中枢遇到这个问题时都会由这个中枢处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人脑中只有各个中枢协同工作,它们之间靠某种机制平衡。没有一个总控的中枢。大脑的机制是多个中枢协同解决同一个问题,任何一个问题都是如此!不是用你这种模式作的。
至于强度问题,这个很复杂,但人脑是定性的处理这些问题的。凡事讲究一个阈值,达到或达不到阈值,结果截然不同。
我觉得你对记忆库的认识与人脑截然不同,要认识人脑的记忆过程,必须弄清显性记忆和隐性记忆两个过程。然后才能讨论。下面再具体说吧!
我觉得,现在,由于人脑的特殊性,没法做一些必要的实验,所以,研究已经走入了死胡同。人工智能好像也是如此。所以,我觉得应该另辟蹊径,从新的角度入手,通过电脑模拟人脑,然后在对模拟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提高认识,才有成功的可能。
前几天,给朋友写的一封信,可能对你有帮助,贴出来你看看吧。
 
/////////////////下面是内容, 写跑题了,不过,我觉得这样看也好!
你好!下面的内容是写给别人的,有些你可能对不上号!但中心意思应该是写得很明白的,你先看看,有空再聊!最近我的思路也不清楚,有些问题没有搞懂,你看一下,有什么问题,我们再联系。
本来,想等想好了再写的,但发现这不是三天两天的事情,还不如先写点,你看着,讨论一下,也许有更好的思路。
实现人工智能中关于模拟环境的问题
对于日前我提出的通过模拟环境对模拟的人脑的刺激来产生人工智能的实验模式中,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环境模拟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最近作了一些思考,有了一些初步的想法,整理出来,与同好共享。
一、 分析对于模拟环境模块的需求
我们模拟环境的目的,是要通过这样一个模块来向模拟的人脑提供一个外在的,产生刺激的来源。所以,对于这个模拟的环境,必须具备以下功能:
1、 需要模拟一个足够复杂的类似现实世界的环境,其中必须有一个人生存所必需的生存环境的所有要素。
2、 能够模拟这个环境的动态过程。比如,环境中有风、雨、雷、电等现象。
3、 能够模拟出环境中的各种动植物的生态系统。达到一个有效的平衡。
4、 环境中需要有一些模拟的人,由人组成的社会
二、 我们细分上述需求,就会发现,这个系统模拟起来太复杂了,其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无法解决。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现实生活中,物品的细节是可以无限细化的,但在数字化模拟的时候,却做不到这一点,所以就要有一个数据的粒度的概念。即对每样物品,每个方面,我们要模拟到什么程度。如果是这样的话,模拟每件物品需要设置大量的参数,定义大量的复杂的数据结构或类,不论怎么做,都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情。要模拟的事物又是如此之多,工作量的问题始终没有一个尽善尽美的解决方法。
2、 有些自然现象是模糊的,没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描述。据个例子:比如说水,在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形状,单是这一点,描述起来就非常困难。
3、 这个系统中,有大量的并行的足够复杂的系统,无法真实的模拟出来。如气候、动植物的生态系统、人类社会等。
由于有以上问题无法解决,所以,对环境的模拟似乎是走入了死胡同,永远没有出路。毕竟,即使是最复杂的计算机,也无法完全真实的模拟现实环境。
三、 对实验用模拟系统的再分析。
由于在模拟环境的问题上遇到了无法克服的困难,所以就需要我们重新分析试验中各个模块,以及它们之间的需求关系,提出新的,切实可行的方案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将整个过程重新定义了一下,特别是细分了一下人脑对信息处理的过程,我认为人脑的处理过程如下(以视觉为例):眼睛看见物体,传入视觉中枢,通过低级中枢转化为人脑可以识别的图像信息,传入高级视觉中枢,进行抽象化处理。然后,将抽象的符号传入中枢,进行意识层面的处理。分析抽象化处理的过程,我认为大致如下:1、对读入的图像信息进行初步分析,判断出它是哪一种物体,比如,是一个人,还是树等等。判断明确后,在进行进一步的处理。比如如果是一个人,那么先找到头部的图像,分析五官的信息,比如这个人的眼睛的大小(与其他人相比),嘴巴的大小(与其他人相比),嘴唇的厚薄(与其他人相比)等等,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处理的方法很简单,先判断是什么物体,然后,通过更进一步的比较(与相同的物体)得出这个物体独有的特征(即他与其他人又和不同之处)。然后,对这个物体的独有的特征进行识别,记忆。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只要定义出有限几种物品的信息,就可以让人脑学会其他的事物。方法很简单:就是先把新事物拆分成已经认识的东西,然后再通过已经认识的东西来识别他,如果可以识别,就为这种事物建立自己的数据库,通过与已有的事物联系,来感知它。如果还不能识别,就继续从新的角度来观察它,如果新的角度以前研究过,那么只记录新的角度下该事物的信息,否则,先定义新的角度,然后再记录该事物的信息,以及其他事物该角度的信息。直到问题解决,可以正确识别为止。
所以,在模拟环境时,只要我们定义一些基本的物品的属性与物品,用这种方法,定义其他物品及其属性的时候,就只定义它们之间的不同就行了,如需要定义新的属性的时候,同时给老的物品加上新的属性,并为其赋值就行了。
但这里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最早的物品如何定义。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物品可以观察的角度是无限的,而人实际用来观察的角度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定义的时候可以偷懒,不定义那些人们从来不观察的角度。但可以观察的角度还是很多啊!每种物品都定义,工作量是不是很大呢?。
先看看最早定义的物品如何定义。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任何一个人在最初看这个世界的时候,都没有回忆及自我意识。从大的方面考虑,觉得人脑存储各种物品的信息的方式应该是一样的。否则的话,不论怎样做,学习新的知识的时候都有可能遇到障碍,无法很好的学习。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人从三岁起就喜欢听故事,但故事的内容都是虚拟的,并且故事里总有很多事物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或者是虽然存在,但听故事的人从来没见过。但听故事的人都可以很好的理解。当然,如果这种事物太多的话,就没法很好的理解,故事就听不进去了。 从这些现象,我们可以推测:
1、 事物的存储形式应该是固定的。
2、 学习新事物的方法有二:1)接触事物。2)通过大量的已知事物推导出未知事物。
所以,我们在一开始的时候,必须让模拟的人脑具备足够多的已知事物,他才可能有方法理解未知的事物。那么开始的这一步是不能完全跳过的。但是这一步真的必须把事物模拟得如同真实环境一样么?我看大可不必。虽然,人脑是这样进行的。但我们照样可以理解很多我们无法感知的事物。比如盲人、或人对4维空间的理解等。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定义一些足够复杂的,但计算机容易模拟的物品即事件,跳过一些不易模拟的环节。当模拟的人脑掌握足够多的事物的信息的时候,就应该有一定的抽象能力,如果没有,我们就应该想办法调整我们的实验方法。一旦有了,我们就可以慢慢的想办法让他理解计算机不易模拟的事物,就像盲人看不见颜色,但可以理解颜色一样。这样,问题就解决了。虽然,工作量仍然不小,但却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我们只模拟计算机容易模拟的,那么通过面向对象的方法,我们把一些具有共性的东西提出来单独实现,可以节省很多工作量。产生一种新的物品,就会变得相对容易。
写到这里,问题好像是解决了。但我在这里隐瞒了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我们上面写的过程都是静态的,对于动态的部分,即各种事件,自然界的各种自然过程,我们一概没有涉及。那么,动态的东西应该怎样描述呢?这个问题,困扰我很长时间了。我这篇文章之所以迟迟写不出来,关键之处,就是这一方面没有考虑清楚。但这个问题又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我们没有办法跳过去,只能想办法解决。
对于事件的记忆,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前人已经作了大量的工作,但没有一个人可以把这个过程说清楚。总的来说,人的事件的记忆与绝大多数动物是不同的。人对过去很久以前的记忆是清晰的,并不随着时间的流逝,就变得模糊不清。但动物不是这样,他们没有长久的记忆。他们只能记住一些近在眼前的事情。
我这样说,你可能不同意,比如,一只狗在离家很多年以后,还是能回到原来的住处。如果没有长久的记忆,怎么能办得到呢?我在这里要声明一下,之所以会有这种误解,其实是一种概念性的错误。人的记忆有两种:一种是显性记忆,另一种是隐性记忆。隐性记忆人不注意的时候是不能察觉的,他总是隐藏在意识不能察觉的地方。几个例子吧:比如你习惯一边工作,一边吹口哨,你就会不自觉地在吹口哨,如果别人不提醒你,你就意识不到你在做什么。再例如:如果你开车时遇到危险,就会不自觉地刹车,并不会经过大脑理智的思考,即使刹车对你不利,也会这么做的。
这种记忆,与对事件的记忆有很大的不同。他可以帮助人学习一些经常作的动作或过程,但学习的人却意识不到。就像《人脑之谜》上的那个切除了颞页的癫痫病人那样,虽然能做好一些工作,很多事情只要练习就能做得越来越好。但他总是回忆不起昨天的事情。其实在《大脑如何思维--智力演化的今昔》这本书里,也有这种描述:“它们可能没有我们想得那么多、那么深,不如我们那么能作超前计划。猿在捕食猎物的过程中能制作工具,协调其动作,猴子也能。但是没有一只猴子已被观察到能足够超前作计划,以及为了一个总的目的把工具制作的技能和捕食结合起来,而这类活动在早期人类的生活中是至关重要的。”另外,科学家已经证实,这种记忆与人脑的额页密切相关,动物大脑的额页最不发达,所以从解剖学上来说,动物也不可能有长久的显性记忆的。正由于不能像人那样,有大量往日的经验的积累,所以智力就有限。
其实,还可以从另一个方面解释人的记忆是抽象的。我们都知道,记忆不是直接存储在化学物质中的,而是存储在细胞中的。那么,我们的细胞一生之中要更新很多次,为什么记忆不会因为细胞的更新而产生误差呢?一个关键的地方就是记忆的内容是抽象的,不存在一些数字化的信息。大脑对事物的分析都是定性的方式,而不是定量的方式。比如说,我们可能记得一件物品比较重,但到底有多重呢?大脑中并没有一个定量的记忆存储。而定性的存储是不容易出错的。他非此即彼,有一个中间缓冲地带,除非有非常大的误差,否则不会出错。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研究智力的形成的时候,显性记忆显得格外重要。没有显性记忆,就不可能有智力。那么,为什么动物没有显性记忆呢?
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婴儿吧!婴幼儿可以学习,但成年后总是记不起幼年的事情,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显然不能用时间太久来解释。因为即使活100岁,如果没有脑部的病变,人还是可以记得童年的事情。为什么3岁以前的事情就记不起来呢?
很明显,这一阶段的人脑缺乏显性记忆,我们很容易就可以联想到,3岁左右,正好是人的语言形成的时期。很明显,显性记忆与语言有密切的关系。确切的说,与抽象思维有密切的关系。
这里,从文字的角度看,存在一些问题。隐性记忆,往往是对人经常作的事情的一种归纳的记忆。他往往是抽象的,模糊的。而抽象思维正好是这样,他的作用就是把具体的事物抽象成共性的东西。为什么抽象思维与隐性记忆无关,反而与显性记忆关系密切呢?这不是有点奇怪吗?最起码,我的直觉就是如此。
我们先从存储的角度来看一下两种思维吧!其实,共性的东西总是比较少的,存储起来占用的空间比较少。比如,人经常作的习惯动作,其过程一般都比较简单(复杂的是由简单的组成的),种类也不会太多,最多也不会超过10000种。其实,可能远远小于这个数字。但事件就不同了,这个世界瞬息万变,有各种各样的不同事物,如何记忆呢?不可能把每件事情的细节都记下来吧?所以,就需要对这些事物进行抽象,这种抽象与隐性记忆不同,隐性记忆的抽象是被动的,无意识的,而这种抽象是主动的,有意识的。很显然,只有事件发生时人正在注意的细节才会把记录下来。没有注意到的事情是不会有记忆的。这种抽象是一瞬间完成的,是人的主动思维的结果。他不同于经过大量的学习而记住的隐性记忆。所以,没有这种瞬时抽象的功能,记忆是不可能的。在存储空间上也是不允许的。
那么,对事件的记忆是如何抽象的呢?抽象的时候,我们记住了什么,忽略了什么,又是怎么回忆的呢?
我们都知道,人在回忆的时候是有很多联想的过程的。比如,你上街买菜,你出门后经过每天都走的路线走到菜场,然后买菜。如果这时,有人问你,家里的门锁了没有?估计你是记不住的,但你会想一下,如果回忆不起在锁门的时候有什么事情发生,你就想当然的认为你锁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出门的时候锁门是一种习惯行为,不需要显性记忆。如果没有特殊事件发生,你自然是会锁门的。但这种方式并不总是可靠,如果在锁门的时候有别的事情中断了这个过程,可能你就忘了锁了。如果中断锁门的事件当时你意识到了,你就可以回忆起这个异常事件,就知道自己没锁门了。然而,如果当时你心不在焉,走了神,没有意识到这个异常事件,你就会想当然的认为自己锁了门。记忆就出错了。
从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在记忆的时候,是建立在隐性记忆的基础上的,只有有一套完整的隐性记忆,我们才可能记住复杂的事情。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我无法回忆起新接触到的,复杂的事件,因为里面需要记忆的内容太多了,超过了临时记忆的容量。
那么,除了隐性记忆,显性记忆还需要什么呢?前面说了,我们需要抽象思维,但抽象思维好像只是在回忆的时候起联想的作用,真的是这样吗?
显然不是,因为人脑处理事件的时候不可能只对事件的环节进行抽象,对每个细节,也需要抽象。如记住一张桌子,人只需要记住这张桌子与其他桌子的不同之处就行了,其余的部分,靠联想来补充,而不是靠记忆。所以,人能回忆起来的事物总是模糊不清的。限于篇幅,我就不细说了,我觉得通过上面的分析,这一方面应该看得很明白了。
分析上面的过程,我们会发现,人脑处理事件的方式与处理静态事物的方式惊人的相似,都是通过比较与联想。在人的思维过程中,这两个方法是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的。我觉得这是人认识世界的最基本的方法。比较多用于一些客观存在的物体和事物。而联想则多用于在抽象的词语与客观事物之间搭起桥梁。
这不仅让我想到了下面的观点:
我觉得,对一个足够复杂的系统来说,一定会有一种最基本的处理方式放之四海而皆准。如果找不到,只能说明分析得不够仔细,还没有发现。否则,这个系统就是不稳定、不可靠的,对环境的适应性也有限。而且有太高的实现成本。
首先声明,上面的只是我在审美学方面的一个假设,我不知道对错,但我觉得是正确的。比如,在物理学上,科学家就在不断努力,把四种基本力统一起来,为什么他们要这么做呢?换句话说,为什么他们认为一定存在这种力呢?我觉得就像我上面说的一样,虽然没道理,但正确的可能性非常大。
从大的方面看,我们要做的系统有两大难题。一是信息如何处理,二是信息如何保存,这两个问题解决得好,我们的系统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否则,由于系统的复杂性,实现起来难度很大。
这两个问题很深奥,估计,现在的科学家没有人可以说得清楚。但我觉得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要想作出一个足够灵活的系统的话,他的基本组成方式必须是一种统一的方式。即人脑可以以不变应万变,用同样的方法处理不同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而且也只有这样,才满足我上面的观点。我们在设计自己的智能系统的时候才有可行性!
所以,我试图找出一种固定的方式,来处理这两个问题,希望能找出它们的本质来。目前,我可以说成功了一半,第一个问题,基本上完成了。但第二个问题,虽然有了不少线索,但离成功还比较远。不过,如果能解决的话,只怕我的系统做起来就非常容易了。
先说第一个:
人脑是如何处理信息的:对于这个问题,目前我的认识是,人脑总是试图通过比较和联想的方式,用已经认识的信息去处理当前获得的信息。
用前面的例子吧:人要观察一张新面孔,大脑获取图像后,先判断大体轮廓,确定这是一张面孔。然后,试图找出这张面孔上与众不同的部分,用这些部分与记忆中的其他面孔作比较,比如这个人眼长得什么样啊?鼻子、嘴呢?如果与某一张脸完全相同,就认为是这张脸。也就认出来了。否则,就要找出它与众不同的地方,然后再记住他。这个方法可以解释很多现象。比如:为什么人能记住一个人,但不能完全的描述一个人,也不能非常清晰地回忆出一个人的面容。为什么多年不见后,这个人发生了变化,仍然可以认出。为什么对外国人的面容容易混淆等等。
再比如:人认识一种新动物时,总是先试图把这种动物归类到已经认识的物种中,如果不能归类,就先找出与他最相似的物种,然后找出两个物种的不同点,以区别这两个物种。
总之:我觉得,在人的思维过程中,有两个方法是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的,这两个方法在每个地方都有体现。即比较和联想。我觉得这是人认识世界的最基本的方法。比较多用于一些客观存在的物体和事物。而联想则多用于在抽象的词语与客观事物之间搭起桥梁。用这种方式,可以解释人脑处理信息的所有问题,如果不信,可以举出你认为不能处理的事情,我给你分析。
第二个问题:人脑信息的保存方式。说实话,虽然上面的分析头头是道,但这一环节我并没有消化好,还没有一个成形的方案。只能把我目前认为对的一些观点列出来,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同时,也请你帮我思考一下,人脑的信息到底是如何保存的。
1)、人脑各个功能模块的不同是后天造成的,他们处理和存储信息的本质是一样的。
2)、平时,我们认为是属于同一个事物的不同侧面,在感知的时候,即使是同一种感觉,在人脑中也是分成几个部分并行处理的。各部分之间通过某种机制达成一个平衡,并不存在一个控制系统。
3)、抽象的信息存储是建立在实物信息存储的基础上的,一旦抽象的信息存储达到一定的规模,实物信息存储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即使是大部分信息丢失(遗忘),也不会影响抽象信息的存储和继续发展。
4)、只有抽象信息存储达到一定的规模后,才能形成逻辑思维,有了逻辑思维,才能对特定的事件形成记忆。这些功能,与大垴的额页密切相关,而动物的额页几乎没有。所以,我觉得只有人才有抽象思维,具体的情况你可以看《人脑之谜》。是你推荐给我的。在医学八号楼。
5)、保存的信息分布在各个脑区,通过一定的神经回路联系在一起。而且,保存的一定是一些事件的片断,隐性记忆不保存(关于隐性记忆的概念也见上面那本书)。关于隐性记忆的部分,大脑是通过逻辑分析把整个过程串联起来的,并不是完全记住的。回忆事件时,有很大的联想成分在其中,所以回忆的时候会产生误差,有时可以形成错觉。《大脑如何思维--智力演化的今昔》这本书里,也有这种观点。
6)、信息的存储,很明显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显性记忆,一部分是隐性记忆,隐性记忆客观存在,但人的意识不能察觉。就象是人的一些习惯动作,做的时候,自己意识不到。经别人一提醒,也可以知道是在做。这两种方式起的作用和运行机理不一样,但感觉上,信息存储的机制应该一样的。
7)、显性记忆好像是人类特有的。例如你推荐的书里(大脑如何思维--智力演化的今昔)写到相似内容:它们可能没有我们想得那么多、那么深,不如我们那么能作超前计划。猿在捕食猎物的过程中能制作工具,协调其动作,猴子也能。但是没有一只猴子已被观察到能足够超前作计划,以及为了一个总的目的把工具制作的技能和捕食结合起来,而这类活动在早期人类的生活中是至关重要的。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我觉得关键就是它们没有长期记忆----显性记忆!虽然他们可以学习,但由于没有显性记忆,所以永远不能像人一样,可以天天向上。但他们通过训练也能掌握一些新的东西。就如人脑之谜中写的那个癫痫病人一样,通过隐性记忆学习。但由于不能像人一样,有大量的经验积累,所以智力就有限。
8)、汉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最小的有意义的单位不是词,而是字,这在所有的语言中是独一无二的。正因为这样,没有一种语法可以很好地解释汉语。表面看起来杂乱无章,但实际上行之有效。而且,保存同样的信息,汉语用的字符数是最少的。据说,在联合国保存各种文档时,都是四种语言同时保存的。其中汉语的最薄,有时可以少1/3。我觉得,大脑的信息存储机制更接近汉语的模式。研究一下汉语的构成可能有好处。`
乱七八糟的说了一大通,也没说出个头绪来。主要是因为我对这一块还没有理顺,没有办法向归纳信息处理机制那样,用一个简单的方式概括一切。如果我真地做到了,估计离成功的日子就不远了。
老实说,我觉得,通过看这几本关于人脑的书,以及复习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我对我以前的看法更坚定了,而且前进了一步。我觉得,如果我把这个问题在搞清楚了,就完全可以通过定义一些虚拟的环境中的事件来刺激人工大脑,达到让他学习的目的。而通过观察刺激与进步之间的关系,不断改进自己对人工脑的设计,一定可以模拟出有智能的软件来。因为,我的推测基本上在这些书中都被证实了,虽然这些书也可能犯错误,但我觉得大的方向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我怎样把这些零散的东西整合起来,搞清楚显性记忆的存储和解读的机制,剩下的就好办了,在这一方面,你有什么好的见解吗?说实话,我现在非常需要有任何我讨论一下,好借以理清思路。
另外,我感觉,由于人脑的特殊性,我们不可能在人脑上作太多的试验,人脑的研究这些年基本上是停步不前。所以,我觉得我这条道路是正确的,否则,没有实验,是不可能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来的。只有在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地做一些实验,在可能成功。
不好意思,这篇文章写得很乱,想到最后也没有回到原来的主题上去。本来,我想整理一下,修改一下题目,使这篇文章看起来更连贯、逻辑性更强,但改了以后,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在一想,这样写虽然有点乱,但却可以反映出我思想的历程。所以就这样发给你了。还请你多给我提一些好的建议。另外,如果有好的书籍和文章,别忘了对我说一声!不管是哪一方面的。

 
msn:wfzha@hotmail.com
 
哇... 苦读中... Thanks a lot!
粗看了一下,我发现我在上面给出的由A、B、C三张表构成的知识库只能用来存放显性记
忆的数据。:(
还有,您的目标似乎比我的要高得多——实现人工大脑,那么,实现初步的人工智能到底
需要多么复杂的机制呢?

ps: 到现在看了动物可怜的记忆功能才知道为什么无想定有可能导致畜牲道的果报...寒...
 
"人工智能",永远是人工智能,不可能做成"人的智能"
 
to wfzhz:
1."人有多种感觉器官,这些器官对外周环境的感知能力,用到了大脑的绝大多数计算能力"
我估计这种说法不太可信,因为大多数哺乳动物和鸟类的感觉器官,综合起来,不见得比人
类差,实际上比人还强,但它们并不需要太大的大脑容量。而人的大脑容量比动物要大得多。(海豚是个例外,但它拥有令人惊奇的透视功能,这个处理应该需要大量的脑组织)我以为,
储存,加工处理信息才占用了大脑的大部分计算能力.
2."人没有办法对自己庞大的记忆库进行遍历搜索,找信息的时候,总是用联想的办法。通过一些与某条记忆有关联的事件或词汇查找,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容易遗忘,而遗忘以后又可以忽然想起来。"
那么这如何解释一会思路可以如泉涌而一会儿又毫无头绪呢?人类思维的模式绝对
不可能如此简单.我觉得,人类的思维体系不会是单线程,而更可能是多线程的竞争模式.
搜索是必须的,联想最多是人类思索方式的一种.
3.
关于您的那封信所阐述的观点,我有些是不同意的,有些还是很赞同的,就不一一点评,
简要的说几点:1.人脑各个不同的部分是有趋向相当的功能,但是也会存在替代的功能,
不能简单的分割. 2.人和动物并无绝对的隔离线,最智慧的动物成年大猩猩可以达到
当于7,8岁儿童的智力水平.人因为大脑更加复杂,处理能力更强大从而可以更容易的处理
复杂的信息,并记忆它,利用它.
to cration-zy:
"嗯,您的观点更加接近实际——思维过程可能更加像一颗生长中的树"
我认为,也不会是树形,没有根,它可能是一会儿交叉一会有分离,
但结构趋向优化从而获得进步.
关于人工智能有赖于许多学科的发展,不过从各个角度去看,确实有不少地方非常值得互相借鉴.
关于定义和实现也是有不同的说法.我们可以有最到目标和现实目标.实现两者的统一,
这是我对人工智能前一阶段的看法总结.
 
to DarwinZhang
1、动物的智能,与运动密切相关,因为运动的时候需要应付更复杂的,不断变化的环境,需要更强的应付能力。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植物没有动物的智能。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运动的情况。运动的时候,需要大量的智能化的判断,这些方面的智能,并不比我们日常理解的那些智能的成分少!比如,人可以让机器下棋的时候胜过人,但无法让一个机器运动的很好。据个例子吧:比如说投掷运动:人在把石头扔出之前,要做大量的计算。弹道运动(之所以这么命名是因为一旦发动了,就再没有机会修饰其指令),与大多数运动相比,需要的计划量大得惊人。它们也可能需要许多运动程序的拷贝。对于持续时间少于约八分之一秒的突然肢体运动,因为供给反应时间太短,反馈校正多半是无效的。神经传导得太慢,不可能以足够快的速度作出决定;如果目标尚未逃逸,反馈可能有助于作出下一次的计划,但对现时并无帮助。持续八分之一秒的捶击、棒击、投掷和脚踢,大脑必须计划运动的每一个细节,然后一下子实现。对于弹道运动来说,我们几乎需要在"准备期"内作好完全的提前计划,而不能依赖于反馈。捶击运动要求为几十块肌肉计划好严格的激活顺序。对于投掷运动来说,困难之处还有另一个原因:存在一个发动时限,即当抛射体被抛出而仍击中目标的时间范围。随着抛射体从速度递减的手上被抛出,松手正发生在手的运动速度达到极大值后不久。使这个极大速度恰在正确的时间和与水平方向成正确的角度发生,是一种技巧。另外,想击中运动中的物体,还需要大脑作出计算,准确的预测出投掷物与运动物体的交点。你可能没有注意,人可以很轻松的做到这些,动物也可以。最起码,猩猩就有这种能力。那么,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这些运动,需要提前计划,将一系列的基本运动序列化,然后计算出其中的每个细节,预测出将来可能发生的情况,针对这些情况,编制好程序,做出反应。这个过程,绝对不比我的所谓的逻辑思维简单。为什么动物不能把这些行为作出延伸,用到其他的方面呢?关键问题是我前面说的显性记忆,动物没有显性记忆,或极少。所以,无法看得更远,无法像对付运动那样,形成长期的积累。这是大脑结构不同的结果,并不是大脑计算力的问题。
另外,你怎么解释在做脑电图的时候,听觉+说话对脑电图的影响居然远远小于视觉的影响?要知道,脑电图是人脑活跃与否的最直接的反应。
2、
>>那么这如何解释一会思路可以如泉涌而一会儿又毫无头绪呢?
这是各个脑区竞争的结果,人脑与自然差不多,借受到外界的反应后,不同功能的脑区迅速展开工作。一般来说,总有一种思维可以脱颖而出,取得控制权。这种工作,有一个固定的脑区负责。他是后天形成的。幼儿遇到问题,大部分时候是不知所措。另外,有一些典型的临床病理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额叶底部(恰在眼的上方)生了肿瘤或中风也会影响序列活动,如购物。有一
个著名的病例,病人是一位会计师,智商很高,对一系列神经心理学测试反应良好。
但他在安排自己的生活上困惑不已;在2年内,他多次被解雇,濒于破产,在冲动之
下结婚后又两次离婚。尽管智商很高,他却时常不能作出简单、迅速的决定,如买
什么牙膏或买什么衣服。他会无休止地进行比较和对照,最终常常做不了什么决定,
要么就纯粹胡乱地进行挑选。外出晚餐时,他会考虑每个可能的餐馆的座位布置、
菜单、气氛和管理。他甚至会因之驾车去看一看一些餐馆有多忙碌,但还是犹豫不
决,决定不了在哪里用晚餐。
有两类重要的证据提示外侧语言区在非语言序列化中起重要作用。加拿大神经
心理学家多伦·基姆拉(Dorren Kimura)和她的同事们所进行的研究显示,左外侧
脑中风病人有语言上的困难(失语症),在执行一种新的手、臂运动序列时也有相
当大的困难(失用症),例如不能执行一种复杂的(虽并非新的)序列:从口袋里
取出钥匙,找到所要的那枚,把它插入锁孔,转动钥匙,然后推门而入。
西雅图的神经外科医生乔治·奥杰曼在癫痫手术过程中用对脑的电刺激的方法
证明,脑左外侧语言的专门化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参与听音序列。这些区域包括与
勃洛加(Broca)区相邻的额叶,初级听皮层两侧额叶的顶部和感觉区背部顶叶的某
些部分〔西尔维厄斯(Sylvian)沟"周围区]。使人特别惊讶的是,正是这些区域
似乎也紧密地参与口一脸运动序列的产生,甚至参与非语言序列,如模仿一系列面
部表情(见图5.3)。
这些病例可以很好地说明我的观点,而且证实了我说的运动的序列化问题的重要性。这些序列化功能于逻辑思维密切相关。正是由于显性记忆的发展,使人明显却别于别的动物,但要记住一点:这种能力并不使人多独有的,只不过人脑的结构发扬了这种功能,使我们在生活中更依赖序列化而已!
3、中说的,我基本同意,但有一点,猩猩连3岁的孩子都不如。我说的是智力,不是运动能力。比如,三岁的孩子可以计划明天甚至明年做什么,猩猩能吗?三岁的孩子可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猩猩能吗?
看看这篇报道吧:
有人非常认真费尽心机地训练一只黑猩猩幼仔说话,可是其成效微乎其微。这只小猩猩的生活环境和人类婴儿在家中的环境一模一样。他们把食物奖赏和嘴唇操作结合起来教小猩猩说最简单的词。到两岁半时,小猩猩会说“妈妈”“爸爸”和“杯子”(Cup)。最后它学会了在恰当的情景中说出这三个词,当它想喝水时它能小声说出“杯子”。艰巨的试验继续进行,小猩猩到6岁时(人类的幼儿此时学会的词汇已大大超过2000)词汇量总共才增加到7个词。
确实,我的观点不太实际,到我提出的研究方法却很实际,它可以解决一些目前无法解决的问题。因为我们不能像研究动物那样研究人!
 
我觉得,下面的病例,应该看一下,很有意思:
最著名的、研究得最充分的显性记忆完全丧失的病例之一是一个名字起首字母为H.M.的病人。他是一名青年男子,患有严重的癫痫,这种病的患者在发作时伴有意识的丧失。在H.M.这一病例中,病人癫痫发作得非常濒繁,致使他无法过正常人的生活。
1953年,H.M.27岁时,医生作手术切除了他大脑的一部分以控制癫痫的发作。尽管成功地治愈了癫痫,但是从此之后这种手术便不再进行,因为它造成了严重的后果:H.M.只能记得手术前约两年以前的事情。自手术之后,H.M.的意识总是停留在现在之中。
很难想象H.M.的思想状态。他不能辨认他在术后认识的朋友或邻居。虽然他能说出自己的生日,但讲不出自己的确切年龄,总是把自己估计得比实际上更年轻。夜间,他会问护士他在哪里,为什么他会在那里。他解释道:“每天都是孤零零的一天,不管我有过什么欢乐,或有过什么悲伤。”对H,M.来说不存在昨天。
这样的情况使H.M.只能完成现时的一些简单的动作。因此,只能让他干一成不变的活,如把香烟打火机固定在陈列板上。他无法描述他工作的地点、所干的活,也讲不清楚每天人们用车把他送来时所经过的路径。
但H.M.仍然能够记住7位数,这表明短期记忆是一个与长期记忆后续阶段相分离的过程。此外,虽然H.M.似乎失去了长期记忆的能力,他的大脑却保留了一种不同类型的记忆。H.M.实际上能相当好地执行某些运动性技能,如勾画五角星的轮廓。这种作业看来容易,其实并不然,由于是要求他对着镜子勾画轮廓,因此是一种很费劲的感觉运动协调的练习,这种练习越练越精,就像开车或骑自行车一样。H.M.每天在这方面都有进步,这就表明,处理另一种记忆——隐性记忆与处理事件的记忆并非在大脑同样的部位。饶有趣味的是,虽然H.M.的大脑对完成画星的作业越来越胜任愉快(隐性记忆),但他并不意识到是在记住学习画五角星这件事(一种显性记忆)。 虽然H.M.对发生在手术后,以及手术前两年间发生的事情毫无记忆,但对过去久远的事情的记忆仍然留在脑中不受影响,就像在琥珀中的苍蝇一样。这一点与我们眼下的讨论特别有关。这些记忆显然并不依赖于已被切除的脑区。可以肯定,没有一个脑区能够对事实和事件的整个记忆过程起全部作用。记忆必定是以某种方式通过一个脑区进行处理,而又在别处加以巩固的。在H.M.这一病例,损伤一定是发生在新记忆最初被处理的那个阶段,因此,所有已经巩固的记忆是保险的。正如我们在第二章中讨论感觉和运动控制时所看到的,不同的脑区负责处理一种功能的不同侧面。 H.M.被切除的脑区是其颞叶的中部,它位于大脑两侧,在颞颥附近,恰在耳朵的上方。这个区域也包括位于皮层下的称为海马(hippocampus,源于希腊语,因为有些人认为这个结构看起来像海马)的脑结构(参见图11)。在我看来,实际上最好是把海马看作一个位于皮层下的形状更像羊角的结构,围绕大脑的内实质卷曲起来。在H.M.的病例以后,又有许多临床和实验的证据表明,损伤这个脑区导致记忆贮存的损害。
 
to DarwinZhang
还有一种情况,忘了说明了。[:)]
>>因为大多数哺乳动物和鸟类的感觉器官,综合起来,不见得比人类差,实际上比人还强
其实动物这些方面是不比人差(只有少数比人强,多数综合能力还是差),但这些动物的内省的能力比人就差远了。知道精神分裂症的病人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吗?精神分裂症的一种显著的共同特征是,过分地注意外部世界,而这外部世界常常似乎是过于精采、过于闹哄哄了,却没有清醒地对内在资源作出合理的阐释,并依据经验加以调整。
其实,自我意识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一个先天性的盲人可以有很高的智商,但一个精神分裂症病人,即使有再高的智商也无法发挥正常的功能
 
to wfzha:
1."我们可以发现,只要定义出有限几种物品的信息,就可以让人脑学会其他的事物。"
那么最开始的几样东西,人脑是形成怎样出来的呢?您的这套系统首先是不完备的。
2."人在把石头扔出之前,要做大量的计算。"......
"这种记忆与人脑的额页密切相关,动物大脑的额页最不发达"......
"动物没有显性记忆,或极少"
我觉得复杂的计算自然是必须的,但是还必须有小脑和运动肌肉的配合,它们的作用是多少呢?
如何排除它们的影响做出更合理的解释呢?关于显性记忆和隐性记忆的问题,
我认为界限还是比较模糊的,而且我认为,动物并不一定没有长久的显性记忆,
它可以很接近人类的,但是它的度没有到发生剧变的程度。
2."你怎么解释在做脑电图的时候,听觉+说话对脑电图的影响居然远远小于视觉的影响?"
这是因为,图像的信息远远大于声音(即便人脑以模式等方法存储图象),而人
在观察一个东西的时候并非孤立的看,而必然从记忆中提取相当多的信息来加以对比,
判断等等,这种行为难道是单纯的感觉处理吗?
3."这是各个脑区竞争的结果,"
很显然,您并未理解我的意思,我是说,
一下子会获得大量的途径而一下又没有思路了呢?这是在学习不同阶段的情况。
4."猩猩连3岁的孩子都不如"
据我所知的,经过训练的成年大黑猩猩(是 大黑猩猩 不是黑猩猩 [:)])的智力现在
很多生物学家认为应当达到了7岁左右小孩的智力水平,有些生物学家甚至主张
将大黑猩猩划入人科。大黑猩猩在最开始看到镜子的表现和小孩很像,但是一段时间后,
大黑猩猩就了解镜子里的像是它自己,并开始使用镜子来除去脸上的一些直接看
不到的污垢。而且它还能学会约一千个单词,并能自己组装句子。但它的智慧也只
到此为止了。小孩的计划我以为主要是成年人帮助它建立的,小孩只是机
械的执行它,它并不明白为什么要执行它。此外,实际上,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
中间经历了许多的原始动物(或原始人),他们的大脑水平可以是人脑和动物的大脑
功能连续起来。[:)]
wfzha果然旁证博引,我在大脑的研究方面无法和您比肩,
如果您能够更少些使用医学的专业词语表达您观点我将不胜感谢!
 
to DarwinZhang
对不起,我尽量不用医学名词,我觉得我已经尽力了[:)]
1、"那么最开始的几样东西,人脑是形成怎样出来的呢?您的这套系统首先是不完备的。"
这个问题,确实是我的推测。我也不知道到底要摹拟多少。我的意思是说,三岁的儿童如果放在一个完全虚拟的环境中,只要有人给他讲故事,智力是可以继续发展的。但再小的孩子行不行,我就没底了。但三岁的孩子大脑中的单词数只有1000多个,不是一个很大的数目。而且,由于人对事物的了解不是全息的,所以,模拟的时候,可以抽象的简单一些。另外,我总觉得计算机有自己的特长,有些东西,人脑模拟起来比较复杂,但计算机就不一定了。所以,模拟环境的时候可以扬长避短。但千万不要让我举例子,这是我的直觉,还没考虑好。[:(]毕竟,我还没走到具体实施的那一步。
2、即使是猩猩,也没有长久的显性记忆,这一点,前人的工作已经很说明问题了,如果有疑问,可以参考一些心理学的著作。其实,我上面给出的连接里,以有这方面的论著。猩猩确实可以做一些复杂的计划,但都是短期的。其实他们的水平远不如前面病例中的那位H.M.先生。这个病例很典型。应该仔细考虑一下。
3、这个问题,我觉得你忽略了我说的“说话”两个字的含义,人说话的时候是需要逻辑思维的,逻辑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我觉得就像鸡与鸡蛋的问题,是密不可分的。能说视觉处理比逻辑思维复杂吗?这不正是我的观点吗?
4、矮猩猩确实比黑猩猩复杂,这一点我不否认。我不习惯用大黑猩猩的说法[:)],所以没看明白。另外,我举黑猩猩的例子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对黑猩猩语言的研究在60和70年代多若繁星。说起来有代表性。其实倭猩猩的语言才能是最好的,最有才能的倭猩猩在萨维奇一伦堡的调教下能理解它从来没有听见过的句子,当听到"康莱(Kanzi)",到办公室去把那红球取"时,它能做得像一个两岁半的孩子一样好。无论倭猩猩还是两岁半的孩子都不能造这样的句子,但他们的行为表明他们能理解。理解在先,表达在后,就像儿童的语言发育一样。
关于猩猩的语言能力才搜了一个报道,与我说的相近:
http://tech.enorth.com.cn/system/2003/01/05/000485340.shtml
我还是不能接受你说的那一点。其实,对动物的训练永远也不能让他们达到4-5岁的儿童的语言能力。如果你手头这方面的报道,能给我看一下吗?
我用google搜了一下,好像没有论文提到大黑猩猩。仅有的一篇新闻报道是繁体的,我怀疑可能是命名上的问题吧。
http://www.sciscape.org/news_detail.php?news_id=216
又找到一篇
http://www.windrug.com/pic/30/11/20/080.htm
大猩猩与黑猩猩的资料如下:
类人猿小档案:类人猿,又叫无尾猿,包括四种猩猩科、大而无尾的、东半球灵长目动物:黑猩猩、大猩猩、长臂猿和猩猩。这“四大金刚”被合称为四大类人猿,是仅次于人类的高级灵长类动物。它们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最为密切。黑猩猩的DNA有99%跟人类相似。
黑猩猩和大猩猩
猩猩科
  黑猩猩体重约70公斤,毛色乌黑,耳大,突向头侧,眉骨高,两目深陷。成小群,常下地活动,能直立在地上行走,晚间在树上筑巢过夜,杂食,分布于中部非洲和西部非洲气候炎热而潮湿的森林中。
  大猩猩体格魁梧,体重约200公斤,生活在中部非洲和西部非洲的森林中。成小群,以地面活动为主,只吃植物,以嫩的叶芽、野果为食。
另外,下面的连接提到的事情足以证明,大猩猩与人的关系要比黑猩猩远。
http://learning.21cn.com/jiaoyu/ziran/2003-05-21/1049225.html
http://tech.sina.com.cn/o/2003-05-21/1138189349.shtml
http://tech.sina.com.cn/o/2002-04-16/111561.shtml
这一篇更能说明问题。
http://www.bamboo.hc.edu.tw/pipermail/science/2003-June/000405.html
总之,我觉得人的思维,与动物的没有本质的区别,但由于语言的出现,使人在显性记忆和抽象思维方面与动物的表现有了本质的差别。所以,抛开与动物相同的部分,只研究不同的部分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是我写上面的文章的中心思想。可能我表达得不太清楚吧!
 
忘了说了,幼儿很早就有一定的计划能力。如果他的某种需求的不到满足,他就会不住的提示你,有时,甚至是刚睡醒的时候,就记得提出要求,这需要显性记忆的参与。如果不是提前计划好的,不会有这种反应的。动物只在有提示的时候才会提出要求。
 
谢谢大家!
这个帖子太长了,我又新开了一个:
http://www.delphibbs.com/delphibbs/dispq.asp?lid=2116361

多人接受答案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