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现在国家高校疯狂扩招,怎么看?请发表评论。(300分)

现在还读什么书啊,有钱就有文凭,我暂时还不知道没有用钱买不到的文凭
 
深有感触。唉,中国崇洋媚外的人太多。
冬至没人发短信给我,反而我收了好几条圣诞的问候。不知是信耶酥的人多了还是赶时髦。
www,看来你长大了啊。嘿嘿[:D]
 
没有钱又怎么办哪???
有办法,
去弄一个克莱登大学的博士!!!
 
我在琢磨着,
那个首师大的女生,
多半是想出国,
想那美国领事签证,
But又张得不太对得起观众,
故想出了这样的卖国求荣的主义
 
其实,扩招是很正常的,起码让更多的人能享用到高等教育,虽然我本人也不认为高等教育就
如何如何,但毕竟比没有强。
其后的竞争完全靠个人的努力和才智,和所受教育没有太大的关系。呵呵。总之那些想倚赖
一纸文凭生存的个体总就会被淘汰。
剩下的都是精英。不是吗?
 
《中国经济快讯周刊》 (2002年第三十六期)
不要再狭隘看待“人才外流”
——由留美博士现状引发的思考
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 宋卫国
外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廉价获得我国年轻智力资源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
为我国培养了大量高级科技人才。问题的关键不是以前谁培养了他们,而是今后谁会利用他们,
或他们最终为谁服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每年有大量学生出国留学。开放之初出国留学以公派为主。
随着留学政策的进一步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自费留学的人数越来越多。
根据不完全统计,到海外求学的中国学生大部分流向了美国,毕业后在海外谋求发展的也多数选择美国。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科学资源研究部(NSF/SRS)对留在美国的外籍理科与工科博士学位获得者经常进行统计调查,
并建立了相关数据库(SES-TAT)。美方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是美国雇佣的外国出生的科学家、
工程师人数最多的6个东方国家之一。但美国到底吸收了多少中国留学生?中国留美学生获得学位后又流向了哪里?
就业情况如何?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JeanM.Johnson依据调查数据,对1988年至1998年期间中国留美博士生作过专门分析,
提供了在关留美中国博士生的流向与就业状况的定量信息。
1)中国博士生在美就读的人数和领域
当中国改革开放后开始有大批学生出国学习的时候,正值美国大学(研究与发展)经费(R&D)大幅增长时期。
以不变美元计算,美国大学研究与发展(R&D)预算从1980年的100亿美元增长到1998年的250亿美元。
随着大学研究经费的增长,美国大学增加了研究生招生人数,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扩大了对外国学生的研究生招生人数。
外国研究生在就读期间一般都是边学习边担任美国大学理科与工科学科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助手。
中国留美博士多集中在理工科领域就读。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担任大学R&D研究助手的中国研究生的人数增加较快,
中国学生获得美国科学工程博士的人数也大幅增加。1986年中国学生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数只有200人,1996年达到最高,
接近3000人。中国学生获得博士学位在1997年有所下降(可能因为中国国内扩大了研究生招生),但在1998年又稍稍回升。
1986-1998年期间,共有21600多名中国学生在美国的各个大学获得了理科与工科博士学位。
根据对1988-1996年期间博士学位获得者的调查,80%以上的中国博士生得到了大学研究助学金的资助,
而所有外国博士生得到的资助中50%以上是来自教学助学金。
2)中国博士毕生生的流向和就业状况
中国留美博士生毕业后大部分选择留在美国寻求发展。1988-1996年期间,大约85%(约14000人)的中国理科与工科博士
毕业生打算留在美国,48%的中国博士生在获得学位时就已经得到了美国公司的职位。计划留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数量比其他国家要多。
美国大学R&D活动的增加与博士后人数的增长密切相关。美国的博士后大多数是外籍博士毕业生。1988-1996年期间,
30%以上的中国博士毕业生接受了公司资助在科学与工程领域做博士后研究,共计有5000多名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获得了
美国公司资助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这在所有国家中是最多的。此外,还有约17%的来自美国大学的中国理科与工科博士
毕业生接受了公司雇佣在美国从事除博士后以外的其他工作。
3)美国学者的结论
美国学者JeanM.Johnson的研究结论是:中国科技人才流向美国为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86-1998年期间在美国获得科学
工程博士学位的中国学生(21600人)在研究生时期就已经在美国大学从事基础与应用研究,并在科学、数学和工程领域从事
辅助教学工作。在获得博士学位后,中国的博士后获得者对美国学生以及其他的研究继续作出了贡献。因此,美国学者认为,
出生于中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已经成为美国技术劳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美国的企业和工业领域尤其如此。
4)数字对我们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有大量的学生出国留学,并且有许多中国学生在获得学位后留在国外。从表面上看,
这造成了我国高智力人才的大量流失。出国留学人员中,许多人或是在国家资助下上了大学或获得学士学位后出国继续深造的,
或是接受国家9年义务教育后自费到国外留学。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实际上是不完全的统计),从1978年至2000年,
我国累计出国留学人员共计223356人,累计学成回国人员共计77992人,归国人员占出国留学人员的比例仅为34.9%,
有高达65%的留学人员留在海外。前面的数据表明,我国留学生留在美国的比例是最高的,尤其是高学历的人才在美国的数据相当可观。
以下有一组对比数据,值得我们深思: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和《学位与研究生增长率统计资料》,1982-1985年期间我国共授予博士学位仅357人;
1986-1998年期间共授予博士学位约43100人(包括所有学科);而这期间仅中国留学生在美国获得的理工博士学位的人数(21600人)
就占到国内培养数量的50%以上。如果加上同期中国留学生在国外获得的其他博士学位数量,中国学生在国外获得博士数量占国内
博士数量的比例之高是相当惊人的。
虽然近年来我国扩大了大学与研究生的招生数量,每年授予的博士人数已非10年前可比,
国外毕业的博士人数占国内博士人数的比例会不断下降,但我国每年通过留学输出的智力人才资源的累计量只会越来越大。
在世界上,像中国这样有为数众多的毕业并留在国外的博士人群的国家是很少有的。根据美国国家自然基金会最新发表的
《美国科学工程指标——2002》,中国(不含中国台湾)出生并在美国获得理工科博士学位且留在美国工作的中国留学生人数
(1999年)在所有国家中是最多的,达到3.79万人;其次,是印度,为3.01万人。但获得理工科学位(学士、硕士和博士)并留
在美国的留学生人数(1999年)最多的国家则是印度,为16.46万人,其次是中国,为13.53万人,而且该数据尚不包括只获得中
国或其他国家(不含美国)学位、在1990年后移居美国的中国人。1986-1999年中国授予的博士总数约5.2万,而在美国获得理工
科博士学位并留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人数就相当国内这一数量的73%。这是中国可以开发利用、但其他国家同样可以开发的“人才宝库” 。数据揭示的事实是:中国科技人力资源丰富,但有大量高学位人才不是为我所用。我们一方面在为大量年轻高智力人才流失国外
而惋惜,同时另一方面也应该感到高兴:外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廉价获得我国年轻智力资源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为我国培养了
大量高级科技人才。问题的关键不是以前谁培养了他们,而是今后谁会利用他们,或他们最终为谁服务。
我们应该用全新的、长远的、开放的观念来看待所谓“中国人才流失”问题。人力特别是高智力人力资源的流动自有其客观规律,
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靠拦靠挡是不会有效果的。世界上许多国家或地区在经济繁荣之前,都经历过人才外流的时期。
欧盟国家在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如韩国、新加坡和我国台湾地区在经济起飞前,都曾经历过人才大量流向美国的时期。
但在本国或本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这些国家或地区同样又经历了大量海外人才回流,从而推动了本国和本地区经济加速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资源配置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应该摒弃过去狭隘的人力资源利用观念:人在“我”这里,才是“我”
的人。我们要树立人才利用全球化的理念:不管在哪里,只要他(她)有颗“中国心”,能以任何一种方式为中国经济建设服务,就是中国
科技人力资源的一部分。当今世界,信息科技发展迅速,互联网的出现逐渐改变了科技人力资源的利用方式。不改变人的生活环境,变“
人才国际流动”为“智力跨国流动”和“知识跨国流动”,是国际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中出现的新趋势。因此,现行科技人才利用政策
中仅注重“圈住人”和“留住人”的传统用人观念应该作相应调整。
中国的开放进程表明,在资源配置全球化的趋势下,一国资源的流进流出实际上是动态平衡的。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外国产品和外国资本
流进,中国人力资源流出;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将会向“中国产品和中国资本流出、人力资本流进”转变。中国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走向世界是必然趋势。在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时候,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大量科技人才,其中包括那些我国海外留学人才,将是中国企业的一大竞
争优势。实际上,我国不少高技术公司如大唐电信、海尔等,已经利用中国留学生这一科技人力资源,在美国设立了研发机构,从而加速了企
业技术和产品的升级,拓宽了海外市场,发展壮大了企业。因此,如何进一步充分利用我国大量海外科技人力资源,应当引起政府与企业界的
重视。

《中国经济快讯周刊》 (2002年第三十六期)
 
"我是农村的,为了我上学老爸老妈都累白了头
每次回去看到他们的白头发我都难受的要死
现在大学离我们农村的学生越来越远了,咳
谁来关注一下我们呢"
真对上面这些话,我想说的是:
一个周末我看CCTV,报道一个山区的女孩(大概是云南),在西南农学院学习,家里是土房
靠养几头猪,供她上学,她放假的时候就去山上采蘑菇,赚个十几块钱,指导家乡种经济作物、
帮家里干农活。从她的身上我没有看到沮丧,我看到更多的是骨气、是精神、是希望。
女孩开学前的晚上跟她父亲谈了很久,女孩又给家里出了一个难题,她想考研。节目结束了。
我想说,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如果现在家境贫寒,先不要怨天尤人,先应该自检一下自己,
为了改变贫寒的处境,你自己做了些什么?
你的父母没有给你创造优越的物质环境,但他们给了健康的身体、聪明的头脑、坚强的品质。
你现在已经成年,并且接受过教育。家境贫寒没有带来丰厚的物质享受,但它给了你坚强的品质,难道这不也是一笔财富吗?
可以勤工俭学、可以贷款、可以做家教、可以去争取奖学金。别人整天酒肉串肠,你就多吃点青菜,别人的衣服是名牌,
你的补丁也能挡寒。别人的自行车酷!还能变速,你的车轮也能转。别人的鞋是耐克,你的是10元的杂牌,也能穿。
别人的家很多,而你只有一个图书馆。别人不在乎那点奖学金,而你偏要拿一等,权当帮家里养了几头猪。
别人进不了外企,而你不进不行,那里来Money多,有了Money你再去回报父母。
路是走出来的,贫穷不是一成不变的。
 
UP它一下,让它提前.
还有,那个首师大的女生,我觉得不能武断她就是有什么特别的私心,
(比如想出国之类的)
至少来说有善心,最多天真了点.
还有楼上的,并不是人人都想努力就可以聪明万分的.
 
扩招是好事。能提高人民素质,但盲目地招生源就“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会降低大学生的素质。所以我说还是经验重要。学历嘛,,,,也重要。
 
天与地说的很好。我喜欢。
 
http://202.96.154.6/news/reviews/2003124.html
“多招了三五成”背后的公平问题

2003年全国的大学毕业生将达212万,比2002年增加67万。4年前的扩招,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的就业问题,增加了国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4年后,这批当初因扩招而受益的幸运学子,需要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
能够反映大学生心声的,是“《多收了三五斗》之大学生就业版”这篇文章的流传。叶圣陶先生当年的那篇名作,记录了丰收后的“谷贱伤农”,现在,大学生用它来自嘲:主角由卖米的农民,替换成求职的大学生,甚至题目也被改成了《多招了三五成》。
因为供需之间的巨大矛盾,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种种怪事层出不穷。一位专家列出了六大歧视:户籍、性别、容貌、学历、校别、关系。
歧视就等于不公平吗?像某些地区对大学生就业设置“户籍障碍”,这是不公平;某些单位“重男轻女”,这是不公平。但在分析其他很多事项时,却发现“歧视”政策的背后,往往有竞争规律在起作用。例如,广州高士线业公司去年招收的是专科生,今年只要本科生。该公司人力资源主任黄惠芬说,“企业要挑选更高素质的人,当然要定出一些标准。这些标准难道是歧视,难道是不公平?”
竞争是公平的,它实际上反映出供求关系的变化,区分出大学生素质的高低。在大学生供不应求的时候,供求关系表现为“卖方市场”,这个市场实际上是不公平的,因为用户对自己需要购买的商品毫无发言权。而在扩招后,人才市场实现了标志性的转变,从“卖方”走向了“买方”,这意味着淘汰越来越残酷,标准会越来越多,而对大学生综合实力的评估,会越来越公平。
这样说的意思,并非鼓励无限制的扩招。一位专家就曾讲到,“适度过剩”的市场才是公平的市场,这需要国家从宏观层面予以把握,需要各高校不盲目扩大招生规模。
而让记者感受很深的,还有徐小春这一个案:为什么像他这样的学生,背离学校的教育之道,反而更受市场青睐?这一个案也许不具代表性,但它有警醒的价值:如果扩招之后,大批量的学生出现“结构性过剩”,那或许才是对他们最大的不公。(文/张立 摘自《南方周末》)

附文:《多收了三五斗》就业版

人才市场的停车场里,横七竖八停着各处来的自行车,助动车。门口排队的是新毕业的大学生,把门口塞得很满。厚厚的履历表用各色的夹子夹者,一捆一捆地,填没了这只手和那只手之间的空隙。门口进去就是XX市最大的人才市场了,招聘单位就排在市场的那一边。朝晨的太阳光从整洁的玻璃天棚斜射下来,光柱子落在柜台外面晃动着的几副GLASSES上。
那些毕业生大清早骑自行车出来,穿越了半个城市,到了人才市场,早饭也不吃一下,便来到柜台前面占卜他们的命运。
“重点本科1500,普通本科1200,大专不要。”招聘单位的HR小姐有气没力地回答他们。
“什么!”毕业生朋友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美满的希望突然一沉,一会儿大家都呆了。
"在六月里,你们不是说IT年薪6万么?”
“7万也招过,不要说6万。”
“哪里有跌得这样厉害的!”
“现在是什么时候,你们不知道么?各处的毕业生象潮水一般涌来,过几天还要跌呢!”
原来出来犹如赛龙船似的一股劲儿,现在在每个人的身体里松懈下来了。最近天照应,很多人免了论文答辩,考试科目的老师也不来作梗,很快就拿到了毕业生推荐表,有的还是优秀毕业生的头衔,谁都以为该得透一透气了。
哪里知道临到最后的占卜,却得到比高考落榜或没有学位更坏的课兆!
“还是不要干的好,我们回去呆在家里吧!”从简单的心里喷出了这样的愤激的话。
“嗤,”小姐冷笑着,“你们不干,人家就关门了么?各处地方多的是本科毕业生,头几批还没分派完,苏北,西北等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就要涌来了。现在各地的海归,硕士,博士,MBA也多得是。高工资的POSITION是为他们留着的“
苏北,西北等地的院校,硕士,博士,MBA,那是遥远的事情,仿佛可以不管。而已经毕业的学生不干活,却只能作为一句愤激的话说说罢了。怎么能够不干呢?在城市的生活费是要花的,为了做简历,买体面的西装革履,当初父亲母亲为自己上学借的债,自己签约向银行贷的款是要还的。
“我们到上海去找工吧,”在上海,或许有比较好的命运等候着他,有人这么想。
但是,小姐又来了一个“嗤”,眨着微翘的睫毛说道:“不要说上海,就是找到北京深圳去也一样。我们同行公议,这两天的价钱是毕业生名牌本科1500,普通本科1200”
“到上海去干没有好处,”同伴间也提出了驳议。“这里到上海工作要上海户口,天知道他们多收我们多少钱!就说依他们给,哪里来的钱?”
“小姐,能不能抬高一点?”差不多是哀求的声气。
“抬高一点,说说倒是很容易的一句话。我们这公司是拿本钱来开的,你们要知道,抬高一点,就是说替你们白当差,这样的傻事谁肯干?”
“这个价钱实在太低了,我们做梦也没想到。去年的工资是5万5,今年的行情又涨到6万,不,你小姐说的,7万也招过;我们想,今年总该比5万5多一点吧。哪里知道只有1500!”
“小姐,就是去年的老价钱,年薪5万5吧。”
“小姐,毕业生可怜,你们行行好心,少赚一点吧。”
另一位小姐听得厌烦,把手里的空咖啡杯扔到街心,睁大了眼睛说,“你们嫌价钱低,不要干好了。是你们自己来的,并没有请你们来。只管多罗嗦做什么!我们有的是position,不给你们,有别人的好给。你们看,又有几群学生挤过来了。”
三四张GLASSES好不容易从人堆里挤过来,GLASSES后面是充满着希望的年轻的脸。他们随即加入先到的一群。斜伸下来的光柱子落在他们的西服的肩背上。
“听听看,今年什么价钱。”
“比去年都不如,重点本科1500”伴着一副懊丧到无可奈何的神色。
“什么!”希望犹如肥皂泡,一会儿又进裂了三四个。
希望的肥皂泡虽然迸裂了,刚毕业的学生总得工作;而且命里注定,只有落地在这XX市。XX市有的是RMBSALARY,而西服的空口袋里正需要RMB。
在体质好和坏的辩论之中,在Dayshift和Nightshift的争持之下,结果戴GLASSES的朋友把自己送进了各个工厂的车间或OFFICE,换到手的是数额或多或少的一张银行工资卡。
“小姐,试用期短些,福利好些的,不行么?”干活拿不到好的合同,好象又被他们打了个折扣,怪不舒服。
“乡下#&%!”夹着一枝口红的手按在键盘上,鄙夷不屑的眼光从眼镜上边射出来,“干一天活就拿一天钱,谁好少作你们一个Cent。我们这里没有试用期短,福利好的,只有这样的工。”
“那末,换欧美公司的吧。”从名称上辨认,知道手里的Offer不是欧美公司的。
“吓!”声音很严厉,左手的食指强硬地指着,“这是种族歧视!你们不要,可是要想吃官司?”
不要这Offer就得吃官司,这个道理弄不明白。但是谁也不想弄明白,大家看了看Offer上的Terms,又彼此交换了将信将疑的一眼,便把名字签在了上面。
一批人咕噜着离开了XX人才交流中心,另一批人又排者队挤了进来。同样地,在柜台前迸裂了希望的肥皂泡,赶走了临近毕业以来望着厚厚的简历证书,所感到的快乐。同样地,把万分舍不得的自己送进工厂的车间,换到了并非花花绿绿的RMB的银行工资卡。
街道上见得热闹起来了。
拿着简历来的毕业生朋友上人才市场来,原来有很多的计划的。学学费现在年年涨,5~6千只能念一年课,还多是既没法联系实际,理论又落后的无聊课程,太吃亏了。加上宿舍费杂费生活费交通费,1年怎么说也要1万5。父母给的钱用完了,须得赚十万八万回去。电器也要买几件。陈列在停车场里的花花绿绿的MOTORCYCLE,听说只要几千RMB一辆,早已眼红了好久。女学生盘算自己毕业后几时结婚,几时生子,都有了预算。有些女人的预算里还有几张耀眼的证书,一趟旅行,或者生得很好看的家底殷实的老公。难得最近天照应,高考门槛放低,很顺利就拿到了毕业证,学位证。让一向捏得紧紧的手稍微放松一点,谁说不应该?还债,付房租,支付生活开支大概能够对付过去吧,不止付过去之外,大概还有多馀吧。在这样的心境之下,有些人甚至想买一个House。这东西实在怪,自己付首期、每月交Mortgage,还可以投资升值,出租赚钱,做结婚新房,比学校内的宿舍楼来,真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他们咕噜着离开人才市场的时候,犹如走出一个一向于己不利的赌场——这回又输了!
输多少呢?他们不知道。总之,袋里的一张银行卡的金额没有剩下多少是自己的了。还要添补上不知在哪里的多少张钞票,自己才会满意,这要到拿到的时候才知道。
输是输定了,马上骑着自行车回去未必就会好多少,在市中心走一转,买点东西回去,也不过在输账上加上一笔,况且有些东西实在等着要用。于是街道上见得热闹起来了。
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簇,拖着短短的身影,在拥挤的街道上走。嘴里还是咕噜着,复算刚才得到的代价,咒骂那黑良心的学校和招聘单位。女孩臂弯里钩着包,或者一只手牵着BF,眼光只是向两旁的店家直溜。有几个给所谓名牌大减价勾住了,赖在那里不肯走。
“小姐,这件衣服是最后一件,穿在你身上是既有气质有漂亮,还有30%DISCOUNT,机会不多哦。”故意作一种引诱的声调。
当,当,当,——“长城干红刮刮叫,29一瓶真公道,先生,带一瓶去吧。”
“喂,,这里有各色MOTORCYCLE,特别大减价,八千五一辆,包上牌照,要不要买辆回去?”
几家的店伙特别卖力,不惜工本叫着“先生,小姐”,同时拉拉扯扯地牵住“先生”的西服,他们知道惟有刚来时,“先生“们的口袋是充实的,这是不容放过的好会。

在节约预算的踌躇之后,“先生”把刚到手的钞票一张两张地交到店伙手里。房租之类必需付,不能不花,只好找合租。各种证书的培训价钱太“咬手”,不上了吧。电器呢,预备买电视的就买了一个二手的,预备买组合音响的就单买了个CD机。崭新的MOTORCYCLE开出去试车,刚刚合式,给GF一句“不要买吧”,便又开了回去。想买House的简直就不敢问一声价。说不定要二三十万吧。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买回去,别的不说,家乡白头发的老太公老太婆就要一阵阵地骂:“这样的年时,你们贪安逸,花了二三十万买这些东西来住,永世不得翻身是应该的!你们看,我们这么一把年纪,谁住过这些东西来!”这罗嗦也就够受了。有几个女人拗不过要孩子的欲望,便在这里结婚,生了可爱的小洋囝囝。小洋囝囝特别的好玩,要他说就说,要他唱就唱,而且一生下来就是本地城市户口;这不但使从外地民工孩子眼睛里几乎冒火,就是大人看了也觉得怪有兴趣。
“先生”还沽了一点酒,向熟肉店里买了一点肉,回到散布在XX市各处的老新村的租屋,又从二手冰箱里拿出盛着咸莱和豆腐汤之类的碗碟来,便坐在桌边开始喝酒。GF们在厨房里煮饭。一会儿,这也冒烟,那也冒烟,个个人淌着眼泪。
酒到了肚里,话就多起来。相识的,不相识的,落在同样的命运里,又在同样的合租屋里喝酒,你端起酒碗来说几句,我放下筷子来接几声,中听的,喊声“对”,不中听,骂一顿“****“:大家觉得正需要这样的发泄。
“重点本科1500,真是碰见了鬼!”
“去上海是没户口,解决不了身分,打工。留在这里XX市算是有身分,还是打工!”
“在上海打工比在这里XX市都厉害;上海打工还有房帖,交通补助呢!”
“又得把自己吃饭的钱交人才档案托管费去了。唉,打工这么点钱还要算是人才!”
“工真个打不得了!”
“退了房创业开公司去吧。我看的自己开公司倒是满写意的。”
“开公司去,好打算,我们一块儿去做小老板!”
“谁出来当头?谁来出资本金?他们开公司的都有几个头,男男女女,老老小小,都听头的话。“
“我看,考寄托,考雅思,去到西洋去做IT也不坏。我们师兄小王,不是么?考寄托去美国什么公司里做IT,听说一年工钱有十几万美刀。十几万美刀,照今天的价钱,就是一百份工呢!”
“你翻什么隔年旧历本!美国经济泡沫破灭,好多的公司关了门,小王在那里在餐厅洗盘子了,你还不知道?再说现在出洋留学的都要三四十万RMB,除了高官厂长,私营业主子的子弟,哪里来这许多钱?“”
路路断绝。一时大家沉默了。酱赤的脸受着太阳光又加上酒力,个个难看不过,好象就会有殷红的血从皮肤里迸出来似的。
“我们年年高考,考学考文凭,到底替谁考的?”一个人呷了一口酒,幽幽地提出疑问。
就有另一个人指着毕业证书上和工作证的半新不旧的金色烫金说:“近在眼前,就是替他们考的。我们吃辛吃苦,交学费补考费重修费,毕了业出来,资本家们嘴唇皮一动,说‘重点本科1500’就把我们的油水一古脑儿吞了去!”
“要是让我们自己定工资,那就好了。凭良心说,5万5一年,我也不想多要。”
“你这囚犯,在那里做什么梦!你不听见么?他们公司是拿本钱来开的,不肯替我们白当差。”
“那末,我们的学费生活费,也是拿本钱来出的,为什么要替他们白当差!为什么毕业了还要替那些资本主义工厂白当差!”
“我刚才在车间里这么想:现在让你们沾便宜,脑力体力交给你们;往后没得吃,就来吃你们的!”故意把声音压得很低,网着红丝的眼睛向上斜溜。
“真个没得吃的时候,什么地方有吃的,拿点来吃是不犯王法的!”理直气壮的声口。
“今年春天,报上说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自杀了。”
“我们学校负责就业的办公室,发了通告,说是要加大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力度。“
“今天在这里的,说不定也会失业,谁知道!”
散乱的谈话当然没有什么议决案。酒喝干了,饭吃过了,大家回自己的工厂上班。合租屋里便冷清清地荡漾着潮气。
第二天又有一场大型毕业生招聘会来到这里举行。人才市场里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这种故事也正在国内各处城市里表演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摘自西陆)

[red]到西陆看了一下,再附上几帖。有兴趣的去看一下。[/red]
康师傅方便面惊人内幕 http://bbs.xilu.com/cgi-bin/bbs/view?forum=skysea&message=100417
中国的钱都花到哪去了 http://bbs.xilu.com/cgi-bin/bbs/view?forum=skysea&message=100390
 
to:影子
我再申明一下我的观点:“支持合理扩招,反对不合理收费。”
你始终没有明确提出过自己的观点,请你也明确一下自己的观点,然后大家再讨论。
 
对于个人:《多收三五斗》
对于办学单位:《多收三五斗》
对于国家:《多收三五斗》
哈哈哈
 
怎样才算是合理?合理是谁说了算?
如果学校没有扩招老师,设备没有跟进,宿舍,教学楼没有增加,就不应该扩招学生.
设备之类的容易实现,但老师呢?各间学校都象在竞争扩招,老师从哪来?
你有没有试过没老师上课,或者找人代课吗?大学前两年在一个地方上课,后两年在另一个地方上课?
 
to:影子
现在的扩招,是国家教育部门定的,我想他们也不是临时拍脑袋想出来的,肯定有数据、理论支持。
他们很愚蠢吗?我不这样认为。起码比我见识多,对中国的教育知道的比我多,不知道比影子兄怎样?
影子兄认为哪里不合理?给出一套让大家信服的理论,不管官方信不信服,起码先让在座的各位老百姓信服。
如果只是站在旁边声嘶力竭的喊,是不是太空洞了点?给出些具体的论据,或找些(官方、民间比较权威的文章)
看看你说的这句话
“如果学校没有扩招老师,设备没有跟进,宿舍,教学楼没有增加,就不应该扩招学生.”
别的学校我不知道,我现在夜大的学校(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就盖了一个很棒教学楼,图书馆也在翻修。
不信可以查一下。
我没有碰到过没有老师上课的课,从小到大都没有,你碰到过这样的课程表“×××课 任课老师:无,需自学”。
可能一些选修和辅课能碰到吧,专业课没有人老师,哪位富翁碰到过?:)
你没有让我信服,在坐的各位呢?
 
时间有限,找了一点评论,请大家参考。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lianghui/116666.htm
高晓宇委员:高校扩招应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
目前有很多关于高校扩招引起教学质量下降的批评,高委员对此发表了他的看法。
他说:“我算了一下,自扩招开始以来,每年招生数的增长率是百分之二十一点几,
这个幅度是很大的。我个人认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大学应该走向素质教育的阶段。
为此,需要大幅增加高校招生的数量,满足广大人民进大学读书的强烈要求。
当然,扩招以后,高校原有的条件,包括师资、物资、管理等等方面都会有一些不适应,
从而带来一些混乱,教学质量会有所降低。这些我认为不算是太大的问题。为什么呢?
因为现在的大学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再是以前的精英教育。如果以精英教育的标准来看,
现在大学教育的质量是在下降。如果把大学教育看成素质教育,那么现在出现的情况就很正常。”
http://www.edu.cn/20010910/3000745.shtml
从高校办社会到高校后勤社会化,从精英式教育到迈向大众化教育,
这些深刻的变化无疑给高校的管理工作提出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课题。
许多大学校长表示,某些滑坡现象是暂时的,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
就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
 
本来不想再来的,不过如果不回复好象我是在胡扯一样.
这是教育部定的.不过,他们对每所高校的情况都一清二楚?知道每所高校招多少才算合理?如果是这样,我服!简直是是服得五体投地!
如果我对每所高校的情况都一清二楚,就能给出一套让大家信服的理论.可惜,以我的能力,实在没法确定多少才能合理.
如果非要说,就只能这样:[red]“如果学校没有扩招老师,设备没有跟进,宿舍,教学楼没有增加,就不应该扩招学生.”[/red]
硬件有钱就行,容易实现,师资不容易.
>>上夜大也有教授教。如果按专业、课程分,你学校的教授也不少啊!师资力量完全可以与正规大学相比。
>>我没你幸福,因为扩招,学校师资严重不足。大一下半年的计算机基础根本没人上课。有的专业课是助教上的。
>>助教是管机房的老师。你知道是怎样教的吗?照书读,谁不会读那几个字?搞到上课没几个人去。
上面是以前对你的回复.我是97级的,刚好赶上扩招.计算机基础不算专业课也能算专业基础课吧?老师教了半个学期后高就去了,
留下的空缺没人补.java更夸张,前后换了三个老师.这种情况,谁还有心情去上课?软件工程重要不?助教教的,照书读.
你上校大有教授教课,是不能体会我当时的心情.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也许我可以学得更好,而不象现在这样什么都不懂.
你没经历过,我说什么对于你来说都象是在废话,对不?
 
任何事情都有两方面,有利有弊,要辩证的看待,关键是看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
一个新事物的产生在发展过程中肯定会出现问题,要去积极的解决问题,
而不是揪住它的“小辫子”不放,一定要用大棒打死。
飞机会发生空难,机毁人亡,难到大家就都不坐飞机了吗?
看看专家们的见解吧,他们毕竟比你我认识的都要深。
 
真是僧多粥少啊!
 
有理论,没实际.
 

Similar threads

D
回复
0
查看
2K
DelphiTeacher的专栏
D
D
回复
0
查看
2K
DelphiTeacher的专栏
D
D
回复
0
查看
1K
DelphiTeacher的专栏
D
D
回复
0
查看
883
DelphiTeacher的专栏
D
D
回复
0
查看
892
DelphiTeacher的专栏
D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