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没想到,气氛一下子热闹了很多
to lich兄:
我接受您的观点。模式识别的能力的强弱和系统的智能有着密切联系,可以认为它是一种
低级(或者说特别)的智能。书上描述过一种高于人类的生命形式——他们可以在降雨的时
候分别数每一滴雨水(摩醯首罗智自在,大海龙王降雨时,悉能分别数其渧,于一念中皆明
了),呵呵。
关于您提到的“原始人...对自己和环境并没有非常充足和正确的认识”,我认为,有没
有认识能力是一回事(质变——有无智能),能认识多深刻则是另一回事了(量变——能力
的强弱)。比如在AI课本中频繁出现的“猴子摘香蕉问题”,动物必须先认识环境,对知识
库进行相应的改动,然后才能进行基于知识(不是语言)的推理,并最终采取行动。在这个
问题中,猴子不可能了解“化学成分”、“精确位置”之类的高级概念,但是它的认识已经
足以解决“吃到香蕉”(或者说填饱肚子)这个问题。还有一点,就是“认识”的能力不但
和智能系统的复杂度(能力大小)有关,还与后台的“历史知识库”中的“概念”粒度、数
量、层次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相同的“智能”在知识背景丰富程度不同的情况下,
对同样的事物、环境,获得的信息量也将不同,在通常情况下,新获得的和原本拥有的成正
比关系(对同一个被认识的对象而言)。
至于各个层面的智能具体到底如何运行,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分析。
关于智能,我觉得精确的定义的确是多余的,让我们从侧面来观察吧。智能不需要什么我
不清楚,但是智能需要从环境获得知识的能力,否则,知识库不会被更新,是一个“死”的
算法系统。在这一点上,同志们有不同的看法,呵呵。我认为,在起步阶段,可以让系统处
于某种“纯知识”环境——其中的一切信息、变化都将以知识的形式被系统直接察觉到,而
不必构造复杂的感受器将物理世界中的信息变换成知识(这个过程我目前没有什么把握——
太专业了)。在我看来,用来感觉外部世界、将来自外部的感觉转化成可以识别、利用的知
识(或者说信息)的“外部感受器”,属于智能系统的外围部分,在我们刚刚开始构造系统
的时候,可以暂时搁置,等到时机成熟再集中力量实现并加强之。需要注意,我强调可以搁
置的是“外部感受器”,至于要参与内部信息再编码、识别的“内部感受/识别器”则是绝
对不可或缺的(例如,我们也许不用急着实现能够从BMP中识别出所有英文字母/标点的、针
对图像的模式识别模块,但是,我们必须要让系统有能力识别一个字符序列中的各个有效单
词——将低级编码转换成高级编码的能力)。如果连这种低级到高级的编码转换能力都能没
有的话,“智能”恐怕真的无从谈起——没有能够针对物理世界的感受系统,我们还可以造
一个纯知识的“温室”让它有所表现,如果连自己的内部状态、现象都不能进行识别,那真
的是“孺子不可教也”了(要注意,内部状态的识别能力是有强弱之分的,我们不可能一步
到位)。
另外,关于上述的纯知识系统,我觉得有很多的知识必须由“老师”来“教”给它——义
务教育嘛。
to DarwinZhang兄:
关于您在上个帖子中提到的物理学不能解释某些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不知道对不对:
应该说,这个世界是在物理定律的轨道中运行的(除非不是唯物论者
)——物理学“应
该”可以解释一切现象,但是,对于复杂度足够高的系统,物理学“不适合”用来解释它们
——这并不是说这个系统脱离了物理定律(如果说一个有10^100个粒子的混沌动力系统不符
合物理定律,那好,让我们一个一个的减少粒子的数量(如果嫌慢,可以用折半法
),看看
到底是哪个粒子导致物理定律失效的
——这可不是“秃头问题”哟),而是太复杂,越解
释越头大。
对于不同类型的系统,我们有不同的理论用于分析、解释它。只要智能系统有理解这些“
理论”的能力,运用自然不在话下。我觉得,原始概念不可缺少,因为“无中生有”是无法
想象的。关于基于原始概念的系统用于现实问题所涉及到的复杂度的问题,我有一个比方:
我们建造楼房的时候,一般不是用一个一个的分子来搭建,而是用砖块、水泥板等等“分子
的集合”来构造的,因为我们有能力将它们“看成一个个的整体”来运用,同样的,智能系
统必须拥有处理“高级概念”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只能对付原始概念,但我们不能否认原始
概念对于高级概念的形成所起的作用。至于如何处理高级概念,甚至达到自动化的、不需要
有意识参与的高级智能行为,我想放到稍后再讨论——先让我勉强拄着拐杖站起来吧
to wfzha兄:
呵呵,我是太固执了
我想模拟一个光线的明暗程度和食物的出现时间有相关性的环境——当然是纯知识的
不知能否达到检验智能的目的,您认为呢?增加一些别的感觉/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