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佛的理解,参与有分,有精辟见解者高分相送(300)!!!(50分)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魔鬼大师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善==好,优
恶==坏,劣
不是是非善恶那个意思
文言文啦~~:)
 
那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呢? 有什么标准呢?
 
为何要吃饭?
答曰:为了饱
为何要饱?
答曰:不饱则无力
为何要有力?
答曰:无力则不可行事
为何要行事?
。。。。。。
。。。。。。
lichaohui好比这个问者,
有意义吗?
 
世上本无佛,因为有痛苦,要有所依赖,人们就造出了佛。
人心是佛,佛由心生,由心灭,
佛法是清凉剂,是无奈的笑。
 
我问的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
你上面的问题其实说的是人为什么要活着,为什么要有追求,
其实,涉及到了很深的人生哲理,是在谈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
如果,你认为探讨人生的意义没有意义的话,随你怎么说吧
我的看法是,人生本没有意义,是人赋予了它意义
 
佛就是奉献,道就是索取
 
如果说,佛是万物,佛是宇宙,佛是真理,
那么我们还不如把万物叫做万物,把宇宙叫做宇宙,把真理叫做真理,
而干嘛要把它通称为佛呢?
 
看点科学的东西吧,至少是可以理解,可以论证,可以用试验验证的
而不像某些人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那些东西
解析时空理论 (一)
作者:崔思珑 博士
http://www.tastphysics.com/gb.htm
http://www.tastphysics.com/gb2.htm
http://www.tastphysics.com/comment_1.htm
 
科学没有终极解释
我们人类的思维逻辑使我们总能对任何科学解释再问出需要解释的新问题,所以依靠经验的科学无法实现终极理论。科学仅无法回答自身的问题就实在太多了,正象许多人提出的诘难。按照经验原则给出的每一个解释都会招致一个新的问题。这表明所有物理解释的方式都不足以满足理性(reason)的需要。对终极理论的最强大阻挠恰恰是我们人类总能发现科学所不能解答的问题。
理论物理学或纯科学具有人类经验的共享性,这与哲学有本质的不同。正是由于这种共享性导致物质与精神的分裂。当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我们就会问:人类能否与"上帝"共享经验?如果回答否,我们就会怀疑在科学上(而不是哲学上)能否实现大统一或终极理论。
物理统一理论是相对的,在科学上不存在对Everything的大统一理论。科学没有那么大的本事。任何终极解释都必须具有主观或经验非共享的特征,这样才能避免解释的无限循环,例如当有人非要打破沙锅问到底的话,我说:这是上帝的意志,你去问上帝吧。上帝的意志具有主观性(人格化),我们又无法与其共享。
根据量子场论,我们感受的世界包括我们自身只不过是量子态的一种偶发形式,是一种巧合。这里并非想讨论世界是否可知这个问题,因为知识有哲学和科学两种形态,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和一、太极、阴阳、八卦等还有世界其他各民族的古老哲学和宗教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出终极解释以完整人们认识的逻辑。在这一点上科学无法战胜宗教和神秘主义。也许将来人类会制造出"上帝"--- 超级人工智能"机器",那时候我们人类的哲学和科学才真正"统一"了。
 
仅仅从数学的角度来分析解析时空理论出现的必要性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毕竟是一种基础理论,其目地并非要表现某种数学技巧,重要的是这个理论向我们说明了什么。因此我们还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一看它是否符合科学发展史的一般规律,看一看解析时空理论的出现是否有它的必然性。
1915年,爱因斯坦在他风华正茂的年龄----36岁时用非欧几何的数学方法融合了他那深刻的时空理念创建了广义相对论,这个理论震惊了当时的整个世界。从此,以广义相对论的建立为标志,爱因斯坦开创了一个新的时空时代。然而,在此后的几十年生涯中,这位伟人却没有再写出人们期待的新的惊世之作,他晚年致力于统一场的尝试也未获得成功。在爱因斯坦时代和他逝世后直至今日这段不短岁月中,世界上许许多多优秀的科学家在后相对论方面的研究也没有哪一位比爱因斯坦走得更远。耐人寻味的是一个曾不被爱因斯坦看好的,被他称为“上帝不掷骰子”的量子理论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时空研究领域的主角,量子理论成为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摇篮,今天当人们还在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理论这两座资源渐已竭尽的金矿里拼命地寻找大统一理论的蛛丝马迹的时候,量子理论的杰出代表-----当代著名的数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霍金教授Stephen W. Hawking在他的《时间简史》一书的结尾处这样写到:“然而,如果我们确实发现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它应该在一般的原理上及时让所有人(而不仅仅是少数科学家)所理解。那时,我们所有人,包括哲学家、科学家以及普普通通的人,都能参加为何我们和宇宙存在的问题的讨论”。显然,霍金教授和其他科学家都承认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均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两个理论都与理想的‘统一理论’有距离,那么将这两个理论统一在一个新的理论下又如何?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理论怎样结合却令科学家们头痛,他们很难在“精通黎曼几何有数学大师之称的上帝”和“顽皮的掷骰子的上帝”之间进行调解或做出选择,或许一些科学家们已开始意识到了这两个都不是他们要找的真正上帝!如果我们相信霍金的预言有极大的可能性,并对当今这位著名学者的洞察力深信不疑的话,那么他所预言的这套完整的统一理论包容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基本原理,而不是这两个理论的简单叠加。因为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理论没有哪一个在原理上能够及时让所有人理解,并让普通人可参加关于宇宙存在的讨论。更为重要的是让哲学家们参与的这场讨论所谈论的应是我们宇宙的最基本问题,这一永恒的课题应包括意识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的基本观点,即任何自称为Everything的理论不能回避而且必须清楚地阐明这一最古老、最基本的哲学概念的关系问题。
从历史上看,物理学上的任何概念更新、理论突破都伴随人类对客观世界看法的改变,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从牛顿理论到相对论都说明了这一点。解析时空理论所涉及应是比相对论更为基础的概念,因此它的哲学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有必要站在哲学的高度,用哲学家(不是数学家!)的目光去审视包括解析时空理论在内形形色色的“时空理论”及“大统一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和找到可以改变我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理论和人类所能感知到的“客观世界”与真实的世界还存在多大差距的理论。为此,在进一步介绍解析时空理论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解析时空理论所提出两个原理(时空面积相等原理和时空偏转原理)它的哲学意义何在?它究竟改变我们思想意识中的什么东西呢?这就是以下我们要阐述的问题:
纵观科学发展史,任何科学理论的诞生都是新旧理论相比较,新理论在原理上的突破,这一新理论的原理必须是以假说的形式出现,它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做出推测性说明。既然是假说,那么它不能从原有的理论推出,否则就不是什么新的理论。在假说出现的方式上,人类已经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古人从太阳的东升西落的规律而产生的“地心假说”,从苹果落地现象到“万有引力假说”等,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和实验观测手段的不断进步,简单直观的分析方法被精密实验和科学的观测手段所取代,进而建立起各种理论学说,包括‘光速不变假说’、‘大爆炸宇宙假说’等。从此,科学界对于在实验室中创造新的理论、新的假说的方式深信不疑,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但仔细分析假说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各种假说的发展与我们人类的实验观测手段有着必然的联系,今天人类所掌握的观测手段、工具、方法比伽利略的自制望远镜不知先进多少倍,但就观测能力(广度和精度)上讲,其能力不可能是无限的,它已接近或将要达到人类目前所掌握观测技术的极限,这意味着今后不可能再有新的理论和新的假说出现,显然我们谁都不愿承认这个说法。打破这尴尬局面唯一可能的出路就是新的假说会以新的方式出现!这里我们提出一个关于“假说”的假说,这个假说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新的假说与以往的假说有本质的不同,它的原理不以观测或实验手段为前提,但从这个原理引导出的各种结论可以通过实验手段加以证实。其二,如果承认“光速不变”和“测不准原理”已接近或达到了人类感知极限的话,那么一个新的假说内容应该是人类感知以外的东西。科学发展已到了人类感知的临界处,我们应该跨出这一步,承认客观世界并不依赖我们人类的感知而存在,人类对客观的感知与‘真实的存在’总有差距,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并不能改变什么,上帝不会怜悯人类而改变自己的形象!解析时空理论中提出的时空面积相等原理和时空偏转原理正是基于以上观点而提出一个全新的假说,我们对时间、空间和速度的体验来自我们的生活,但没有哪一个人知道时间与空间的乘积是什么概念,也从没有哪一个人能说出时空偏转是什么滋味。因为我们生活中没有这两个概念,甚至可以说它超出了我们感知范围,所以我们无法在现有实验条件直接测出时空是否偏转或偏转的程度如何。一方面我们周围物体的运动速度同光速比较显得微不足道,我们现有的测量仪器几乎无法测量被测对象时空偏转角度(这个角度实在太小)。另一方面,在宏观领域,如果我们有一台有足够精确度的仪器,可测出一辆火车或一架飞机的时空偏转情况,那么它也完全可以测出地面抖动和地球自转公转等因素所产生的微小变化,而后者的影响也许会超过允许范围,除非人类已造出了高几个数量级速度的火车或航空器,否则我们永远“测不到”我们想知道被测物体的时空偏转情况,这就是现阶段新的时空理论是不可能诞生在实验室的原因之一。物理学上的各类实验的目地和作用无非就两个:第一是证伪;如某“假说” 的推论和主要结论与实验结果不符,那么这个“假说”必然不成立。第二是确定“假说”的适用范围;某一次试验结果只能表明在此条件下该“假说”是否适用,只有当一般条件下“假说”均适用,那么这个假说便成为人们所接受的一种理论。由此可见,我们不能因为假说本身无法在实验室得以直接验证,就持否定的态度(实际上“光速不变”至今也没有得到直接理想验证),关键的问题在于这一假说的推论和主要结论如何。
“时空面积不变”和“时空偏转”假说是科学假说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尝试,也宣告了“超感知”时代的到来。
意识与存在、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如何是几千年来哲学家们一直争吵不休的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视野在不断扩展,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也在不断的深入。所谓“客观”即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东西。“万有引力”即为客观规律;尽管我们看不见“规律”本身,但万有引力规律通过行星的运动状况表现出来。客观存在不是虚构的而是实实在在的现象,它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并被人类用这样或那样的手段观测到。因此,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认为我们“看到的”和“观测到的”就是客观存在,因为这些客观现象并不依赖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着。对这一论点谁也没有产生过怀疑,但有一个人对此首先发难,他就是爱因斯坦。本世纪初(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当物体的相对速度较大时,这个物体沿运动方向的长度“看上去”会变短。言外之意就是:如果在地球上做两把长度相同的尺子,其中的一个放到飞船上,当飞船高速飞离地球后我们观测到在飞船上的这把尺子比留在地球上尺子要短一些!爱因斯坦称这个理论为狭义相对论,上述现象是光速不变所产生的效果。这个想法对我们天经地义的“客观”概念是个沉重的打击。飞船上的尺子是我们亲手放上去的,是个事实;观测结果也没有错误,依然是事实;我们到底相信哪一个“事实”?哪一个长度为尺子的“客观长度”?客观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很遗憾,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兴趣要比哲学浓厚得多,他并没有对此问题做更深入的哲学思考,直到今日也极少有人把此问题做为一个哲学上的重大问题进行讨论, 也几乎没有人对这位伟人留下的宝贵矿藏进行挖掘。可以这样讲:学习爱因斯坦的思想比模仿他的技巧更重要。在狭义相对论发表近一个世纪的今天,我们终于知道对客观的描述本身也相对的,与描述“客观”的描述者的状况有关。我们还以飞船上的尺子为例,当飞船与地球相对静止时,我们说这两把尺子等长,尺子的真正的长度与我们看到的长度是相等的,但当飞船飞离地球时我们会发现,在飞船上的尺子的真正长度与我们所看到的尺子的长度有误差,而且随飞船速度的增加,这一误差会越来越大。这一误差并不是测量造成的,由于时空偏转的原因,其位置也偏离我们想象的位置,就是说我们“测不准”被测的尺子(包括飞船)的位置和长度,这种现象在微观领域最为明显,我们不可能同时得到粒子的动量和位置的精确值。下面我们就用数学语言简单地解释一下:
假设一物体以很高速度离开地球,我们在地面观测其长度变化情况:
由式(1–1) l=l'cosq, 式中 l、l' 分别为物体的观测长度和实际长度,它们的差值用δ来表示 即:δ= l'-l = l'- l'cosq = l'(1-cosq) (2-1)
要使观测长度和实际长度接近或相等,则δ→0,
故 (1-cosq)→0 或(1-cosq)=0
由于cosq=(1-u2/c2)1/2 ,则必须 u→0 或 u=0, 这个结果显然与假设不符。
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当被测物体具有相对速度或动量(特别是在极高相对速度时)时,永远无法“观测到”该物体的实际长度或确定它的位置,即无法满足u≠0 而δ=0成立,同样关于物体的能量和时间也存在上述关系(具体证明略)。
解析时空理论揭示了“测不准”或“不确定”原理的本质原因是时空偏转,将“测不准”的概念扩展到宏观领域。“测不准” 不是微观粒子的专利,它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只不过对宏观物体与微观粒子的测量方法上是有区别的。由此我们自然会得出推论:量子的不确定性也正是由于时空偏转造成的。用哲学的说法即是“感知的存在”与“真实的存在”是不同的,我们无法强求这两种“存在”的统一,只有承认两种“存在”的客观性,才能在探索“统一理论”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以往的物理学理论都是在追求“对客观的认识”最大限度的符合“客观的本质”这一神圣目标,人类的美好愿望并没有减少现有的全部理论对我们所处的特殊环境的依赖,地球周围可怜的速度环境造就了低速世界的诸多“客观事实”,也造就了在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各种理论,它们一直到今天还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相对论和量子理论是分别从宏观和微观领域出发,最接近改变这一传统思维方式的理论,这两个理论几乎同时发现我们对客观的描述与真实的存在之间还有差距,它告诉人们的仅是人类的感知与真实的存在之间还有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为了越过这条鸿沟,广义相对论设计了一座用弯曲钢架建造的“桥梁”,量子理论则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计算出能到达彼岸的“人数”,但人们始终不了解产生此现象的真正原因。解析时空理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一个反映“真实的存在”与“感知世界”之间差距的理论,它用简单的原理 时空的偏转(不是弯曲)说明了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客观存在与感知世界之间的差距,同时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性----时空面积不变,这一原理完全符合宇宙对称的法则,是自然完美的时空体现。
 
看看英文版的吧,这么深奥地理论,不但能用汉语来表达,而且还能用英语,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主要工具,如果不用语言来思考,
思考出来的东西肯定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
http://www.tastphysics.com/en1.htm
 
人们普遍认为科学是知识的经验形态,而哲学是知识的非经验形态。这两张皮导致了科学很难解决人文方面的问题。我们无法找到人类共享的经验方式,也不能用语言描述普遍的人类经验以及超越于文化和历史之上的东西是什么。我实在难以想象物理学理论如何解释羊肉泡馍的味道。科学认为文学批评或哲学不能对知识本身作出任何实质性的贡献,它们只能利用科学来丰富我们的想象力。一方面人们认为科学不能解释所有那些变幻莫测的人类思想文化,对模糊空泛的问题无能为力,另一方面当人们又意识到科学的威力以及科学那种可以淹没人类思想和文化多样性的巨大潜力时,不得不对此深怀恐惧。
 
科学猜想的要素
一、纯科学或物理学的猜想必须具有物理含义,即某种无法验证或暂时无法验证的现象。
二、其物理含义必须有数学表达式。
否则最多只能算是评论、哲学或宗教学说。
另外,描述是由基本原理来说明复杂现象,解释是把复杂的现象还原为简单的原理。无论描述还是解释都不能循环论证。
 
物理统一理论无法回避的问题
科学是人们经验共享部分的知识。尽管我们都知道对事物的观测结果并不等于客观存在,但很少有人质疑依赖经验的物理理论所反映的就一定是客观存在。例如,几乎所有的主流物理学家都说根据相对论物质运动和信息传递的速度极限是光速,因为我们从未观测到比光速更快的东西。
物理学的统一理论必然面临观测结果与客观存在之间是否存在差距及这种差距的大小和本质的问题(测不准原理并不能满意地解释这个问题),因为除了在基本原理上进行猜想外,我们都是用现象解释现象。这种用现象解释现象的范式是把某种观测的结果用来当作本质来解释和预测其他现象。存在是个舞台,科学实验和观测都是在"电视转播屏幕"前得到的。我们只能解释和预测"电视屏幕"上的表演,这就是科学的局限性。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局限性是不明显的。
但是当科学研究到达一定层次时采用这种解释方式就会发生极大的困难,在这个层次上用现象解释现象就如同行为学理论通过观测和研究人的行为来描述人的思想(行为)。
现代物理学在高速或微观领域中观测的结果是相对的(时空偏转效应),而观察者使用的测量单位是绝对的(地球坐标系)。在经典物理学中没有这个差别,因为经典物理可以被看作是纯粹维象的。但是我们会发现现代物理学原理的基本数学表达式中并没有区分两者,物理学的维象主义导致了我们对物理原理产生了错误的信仰,即把观测结果当成了被观测对象的实际状态。这种错误主要反映在我们对相对论的理解和宇宙学等方面。我们干嘛不把量子状态的不确定性等效于我们的测量单位不确定呢(时空偏转效应)? 上帝怎么做并非是由我们眼光所限定的。
如果我们有勇气承认科学观测事实与客观存在有差别,特别是在科学研究的某个层次上这种差别(包括测量作用)已经影响到了我们的描述和预测能力以及我们通常把握客观的思维逻辑,那么我们可以认为物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是无法回避这一重大问题的。回避这个问题会让我们永远也解释不清物理学的基本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对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佯谬的几十年讨论始终没有令人满意的结果。
未来的物理学或许会含有更多的哲学味道和艺术品位,尽管科学不需要假设上帝的存在。

--------------------------------------------------------------------------------
公理化体系
今天,公理方法在数学研究中受到普遍重视,但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却受到普遍怀疑和抑制。这种情况是与科学发展的历史相关的。众所周知,公理化体系最先是由欧几里得创立的。所谓公理本意是指人们公认的、无需证明的道理。正因为如此,欧几里得的几何学一度被认为是绝对真理。但非欧几何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关于公理的观念,特别是,面对以互为否定的命题为前提建立的不同公理体系,数学家们开始困惑了:数学能够揭示真理吗?这个问题又可分解为:数学是反映什么的?数学真理是什么真理?公理理论是纯数学的还是科学的共同理论?
根据统一论对数学本质的揭示,数学是研究各种空间体系的科学理论。不管是什么数学理论,它都有着固定的空间模式,几何学是这样,代数学也是这样。当然,这个空间并不是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空间,而是各种不同的数学模型。我们所生活的空间是个现实的空间,而科学理论中的空间是一些抽象的空间,是由数学理论所界定的。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同一个现实空间中,但却生活在不同的理论空间中,而这正是构成不同的人文环境的原因。不管是对自然界还是对社会的各个方面,比如对宇宙、对政治、对经济、对文化等领域,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而空间就是由这些理解构成的。所以说,数学能够揭示真理,但它揭示的是一种主观真理。
科学真理包括主观真理和客观真理。所谓客观真理当然是关于客体的,没有对客体的科学认识,就谈不上客观真理。对客体的科学认识包括定性认识和定量认识,所谓定性认识是自然哲学的任务,而定量认识则是数学的任务。所以说,自然科学就是自然哲学加数学。牛顿把它的物理体系叫做"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同样,社会科学就是社会哲学加数学。从这点来看,今天我们称为社会科学的许多理论,它们并未应用数学或对数学的应用还很幼稚,这种理论实际上还没有进入科学阶段,还只能被叫做社会哲学。
前面说过,公理化理论由于非欧几何的出现而受到质疑。但数学家们并未因此而气馁,相反,公理方法在今天受到数学家们的普遍青睐。他们摒弃了旧的公理观念,不再把公理看作不证自明的道理,而把它们当做不同理论体系的逻辑出发点。所谓一个公理化体系必须满足三个条件,这就是体系的相容性、独立性和完备性。相容性指的是体系内部的不矛盾性;独立性要求各公理之间不能相互证明;完备性则要求体系内的任何命题都能被证明或证伪。这种追求逻辑统一性的公理化方法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综合性的科学研究方法,不仅适合于数学研究,也适合于逻辑学、心理学的研究和各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
可惜的是,这种方法并未得到科学家们的重视。他们仍习惯于用经验命题作为建立体系的基础,而不注重追求这种经验命题的逻辑前提。经典科学是这样,现代科学也是这样。统一论在建立公理化的科学理论方面作出了一定的努力。
建立数学的完备性理论是二十世纪研究的主旋律,这是科学向完备性进发的前奏。二十一世纪一定将是建立科学的完备性理论的世纪。
无论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广义相对论,还是量子力学的代表性理论,无不在理论的数学完备性上下极大的功夫。理论的数学完备性是名副其实的理论物理学家学家追求的境界。

--------------------------------------------------------------------------------
统一理论的范式
国内外许多所谓的"物理统一理论"都是是哲学方面的,而在哲学上发展或统一物理理论要么是发现科学所不能解答的问题,要么就是用形而上学(metaphysics)的方式重新解释已知的现象和结论。后者与宗教说教似乎没有什么区别。
任何科学理论的发展或物理学的统一都是基本原理的突破,它可以是某种猜想,但其直接推论要依赖实验结果使我们能够共享。原有的科学基本原理只能被涵盖,成为新理论结论的一部分或特例,而不是被推翻。这个过程要靠物理学而不是哲学。
不少人一再论证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错误",可相对论和量子论总是不倒。科学上总是接受最好的解释,如果自己没有更好的理论而去批判别人,别人是不会倒的。
在哲学上谈论大统一远比在物理上搞大统一容易得多。这种站点有很多,物理学的发展从来就没有听过哲学家的告诫。
物理上的大统一也许是个渐进过程,很可能是一种非常简单而又奇妙的方法,但肯定不是大家都认为或遵守的某种范式。科学上的重大理论和发现从来没有蜂拥而至产生的,大家都认为可行的路通常是走不通的。
我们对世界或宇宙的认识、理解和描述都来自我们已有的经验,纯科学表现在对我们经验共享部分的语言、文字和公式描述,这种描述必须符合我们的认识逻辑。我们的认识逻辑总能让我们提出需要解答的问题,谁也无法阻止我们对任何解释再问一个问题。科学不能给出我们认识的终极答案或者说仅靠我们有限经验的共享部分不能够解答一切。如果存在非形而上学的大统一理论的话,很明显我们会陷入认识逻辑上的自我循环。
 
万物皆空,顺其自然!
 
上面的一堆东西算是科学者眼中的佛吧?!
 
人们普遍认为科学是知识的经验形态,而哲学是知识的非经验形态。这两张皮导致了科学很难解决人文方面的问题。我们无法找到人类共享的经验方式,也不能用语言描述普遍的人类经验以及超越于文化和历史之上的东西是什么。我实在难以想象物理学理论如何解释羊肉泡馍的味道。科学认为文学批评或哲学不能对知识本身作出任何实质性的贡献,它们只能利用科学来丰富我们的想象力。一方面人们认为科学不能解释所有那些变幻莫测的人类思想文化,对模糊空泛的问题无能为力,另一方面当人们又意识到科学的威力以及科学那种可以淹没人类思想和文化多样性的巨大潜力时,不得不对此深怀恐惧。


来自:LiChaoHui, 时间:2003-6-12 14:47:00, ID:1946490
科学猜想的要素
一、纯科学或物理学的猜想必须具有物理含义,即某种无法验证或暂时无法验证的现象。
二、其物理含义必须有数学表达式。
否则最多只能算是评论、哲学或宗教学说。
另外,描述是由基本原理来说明复杂现象,解释是把复杂的现象还原为简单的原理。无论描述还是解释都不能循环论证。


来自:LiChaoHui, 时间:2003-6-12 14:48:00, ID:1946494
物理统一理论无法回避的问题
科学是人们经验共享部分的知识。尽管我们都知道对事物的观测结果并不等于客观存在,但很少有人质疑依赖经验的物理理论所反映的就一定是客观存在。例如,几乎所有的主流物理学家都说根据相对论物质运动和信息传递的速度极限是光速,因为我们从未观测到比光速更快的东西。
物理学的统一理论必然面临观测结果与客观存在之间是否存在差距及这种差距的大小和本质的问题(测不准原理并不能满意地解释这个问题),因为除了在基本原理上进行猜想外,我们都是用现象解释现象。这种用现象解释现象的范式是把某种观测的结果用来当作本质来解释和预测其他现象。存在是个舞台,科学实验和观测都是在"电视转播屏幕"前得到的。我们只能解释和预测"电视屏幕"上的表演,这就是科学的局限性。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局限性是不明显的。
但是当科学研究到达一定层次时采用这种解释方式就会发生极大的困难,在这个层次上用现象解释现象就如同行为学理论通过观测和研究人的行为来描述人的思想(行为)。
现代物理学在高速或微观领域中观测的结果是相对的(时空偏转效应),而观察者使用的测量单位是绝对的(地球坐标系)。在经典物理学中没有这个差别,因为经典物理可以被看作是纯粹维象的。但是我们会发现现代物理学原理的基本数学表达式中并没有区分两者,物理学的维象主义导致了我们对物理原理产生了错误的信仰,即把观测结果当成了被观测对象的实际状态。这种错误主要反映在我们对相对论的理解和宇宙学等方面。我们干嘛不把量子状态的不确定性等效于我们的测量单位不确定呢(时空偏转效应)? 上帝怎么做并非是由我们眼光所限定的。
如果我们有勇气承认科学观测事实与客观存在有差别,特别是在科学研究的某个层次上这种差别(包括测量作用)已经影响到了我们的描述和预测能力以及我们通常把握客观的思维逻辑,那么我们可以认为物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是无法回避这一重大问题的。回避这个问题会让我们永远也解释不清物理学的基本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对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佯谬的几十年讨论始终没有令人满意的结果。
未来的物理学或许会含有更多的哲学味道和艺术品位,尽管科学不需要假设上帝的存在。

--------------------------------------------------------------------------------
公理化体系
今天,公理方法在数学研究中受到普遍重视,但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却受到普遍怀疑和抑制。这种情况是与科学发展的历史相关的。众所周知,公理化体系最先是由欧几里得创立的。所谓公理本意是指人们公认的、无需证明的道理。正因为如此,欧几里得的几何学一度被认为是绝对真理。但非欧几何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关于公理的观念,特别是,面对以互为否定的命题为前提建立的不同公理体系,数学家们开始困惑了:数学能够揭示真理吗?这个问题又可分解为:数学是反映什么的?数学真理是什么真理?公理理论是纯数学的还是科学的共同理论?
根据统一论对数学本质的揭示,数学是研究各种空间体系的科学理论。不管是什么数学理论,它都有着固定的空间模式,几何学是这样,代数学也是这样。当然,这个空间并不是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空间,而是各种不同的数学模型。我们所生活的空间是个现实的空间,而科学理论中的空间是一些抽象的空间,是由数学理论所界定的。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同一个现实空间中,但却生活在不同的理论空间中,而这正是构成不同的人文环境的原因。不管是对自然界还是对社会的各个方面,比如对宇宙、对政治、对经济、对文化等领域,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而空间就是由这些理解构成的。所以说,数学能够揭示真理,但它揭示的是一种主观真理。
科学真理包括主观真理和客观真理。所谓客观真理当然是关于客体的,没有对客体的科学认识,就谈不上客观真理。对客体的科学认识包括定性认识和定量认识,所谓定性认识是自然哲学的任务,而定量认识则是数学的任务。所以说,自然科学就是自然哲学加数学。牛顿把它的物理体系叫做"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同样,社会科学就是社会哲学加数学。从这点来看,今天我们称为社会科学的许多理论,它们并未应用数学或对数学的应用还很幼稚,这种理论实际上还没有进入科学阶段,还只能被叫做社会哲学。
前面说过,公理化理论由于非欧几何的出现而受到质疑。但数学家们并未因此而气馁,相反,公理方法在今天受到数学家们的普遍青睐。他们摒弃了旧的公理观念,不再把公理看作不证自明的道理,而把它们当做不同理论体系的逻辑出发点。所谓一个公理化体系必须满足三个条件,这就是体系的相容性、独立性和完备性。相容性指的是体系内部的不矛盾性;独立性要求各公理之间不能相互证明;完备性则要求体系内的任何命题都能被证明或证伪。这种追求逻辑统一性的公理化方法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综合性的科学研究方法,不仅适合于数学研究,也适合于逻辑学、心理学的研究和各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
可惜的是,这种方法并未得到科学家们的重视。他们仍习惯于用经验命题作为建立体系的基础,而不注重追求这种经验命题的逻辑前提。经典科学是这样,现代科学也是这样。统一论在建立公理化的科学理论方面作出了一定的努力。
建立数学的完备性理论是二十世纪研究的主旋律,这是科学向完备性进发的前奏。二十一世纪一定将是建立科学的完备性理论的世纪。
无论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广义相对论,还是量子力学的代表性理论,无不在理论的数学完备性上下极大的功夫。理论的数学完备性是名副其实的理论物理学家学家追求的境界。

--------------------------------------------------------------------------------
统一理论的范式
国内外许多所谓的"物理统一理论"都是是哲学方面的,而在哲学上发展或统一物理理论要么是发现科学所不能解答的问题,要么就是用形而上学(metaphysics)的方式重新解释已知的现象和结论。后者与宗教说教似乎没有什么区别。
任何科学理论的发展或物理学的统一都是基本原理的突破,它可以是某种猜想,但其直接推论要依赖实验结果使我们能够共享。原有的科学基本原理只能被涵盖,成为新理论结论的一部分或特例,而不是被推翻。这个过程要靠物理学而不是哲学。
不少人一再论证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错误",可相对论和量子论总是不倒。科学上总是接受最好的解释,如果自己没有更好的理论而去批判别人,别人是不会倒的。
在哲学上谈论大统一远比在物理上搞大统一容易得多。这种站点有很多,物理学的发展从来就没有听过哲学家的告诫。
物理上的大统一也许是个渐进过程,很可能是一种非常简单而又奇妙的方法,但肯定不是大家都认为或遵守的某种范式。科学上的重大理论和发现从来没有蜂拥而至产生的,大家都认为可行的路通常是走不通的。
我们对世界或宇宙的认识、理解和描述都来自我们已有的经验,纯科学表现在对我们经验共享部分的语言、文字和公式描述,这种描述必须符合我们的认识逻辑。我们的认识逻辑总能让我们提出需要解答的问题,谁也无法阻止我们对任何解释再问一个问题。科学不能给出我们认识的终极答案或者说仅靠我们有限经验的共享部分不能够解答一切。如果存在非形而上学的大统一理论的话,很明显我们会陷入认识逻辑上的自我循环。



来自:3cs, 时间:2003-6-12 14:53:00, ID:1946512
万物皆空,顺其自然!


来自:LiChaoHui, 时间:2003-6-12 14:57:00, ID:1946528
上面的一堆东西算是科学者眼中的佛吧?!


大家都有道理!!!!!!!![:D][:D][:D][:D][:D]
 
佛也叫禅,讲佛不叫讲,叫参;参的也不是佛,是禅;
为什么叫参,参就是打哈哈。就象大陆的六喝彩报,叫做里面有弦机,你猜到了就说弦机很准,没猜到就叫没有运气;哈哈哈哈。
参禅就是你佛说佛的,你打你的哈哈。这就是佛!!!佛可民主多了,虽然佛法无边他(她)也不干涉你的观点哈哈,不想老师讲课文,就只能是这个观点;你说了别的就给0分这么霸道。佛呢,你的哈哈打到了十万八千里远,还说你有悟性。这就是佛的包容性!!!!我们社会有这个包容性就好,我们的国家就会多几爱因斯谭了。佛法真的无边只要你立地就成佛!!!
 
成佛,有领悟一说,即领悟自然之理,佛性之理
成佛,还有死亡一说,寓意你死后,子孙后代对着你的相片烧香磕头
忽然顿悟,原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含义是指:放下武器,你马上
就玩完了!!
所以解放军老是喊:"交枪不杀!!",意思是:投降吧,不会让你成佛的!!
 
跟魔谈佛?,罪过罪过!
 

Similar threads

S
回复
0
查看
1K
SUNSTONE的Delphi笔记
S
S
回复
0
查看
897
SUNSTONE的Delphi笔记
S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