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领袖毛泽东 (既然有人反对,散分算了) (300分)

我接分,我是毛主席的老乡,湘潭的[:)]
 
怀念!
但我没有什么印象,我还没有懂事时他已经离开我们!
 
今年是毛泽东的110周年诞辰,我爱毛主席,也爱分~~~
 
怀念!
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
 
尊敬!!
 
伟大人物,值得钦佩!
 
今年是毛泽东的110周年诞辰,我爱毛主席,也爱分~~~
 
老毛就是老毛
 
毛泽东是战斗英雄,不世天才。
  大智慧、大手笔,解放了中国。

可惜不是建设英雄。
  大跃进、大锅饭、反右、四清、文化大革命、领导特权制、阶级成份论把中国搞的够惨!

对他致以十分的敬意,也致以十分的遗憾!
 
接分,:D
不过我更崇拜老邓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偉人風范,值得敬佩!
 
不知道,,在这里发这个帖子有什么用
 
穿着这么一套破衣服上天安门,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to:pyzfl
>>可惜不是建设英雄。
>>  大跃进、大锅饭、反右、四清、文化大革命、领导特权制、阶级成份论把中国搞的够>>惨!
毛不是建设英雄!我看你不太大吧!
49 年的时间,中国可以生产什么, 火柴都要进口。
原子弹、卫星、二炮部队是在什么时候建立的?
如果没有这些,美国说不定早在几十年早就说要台湾省独立了。
回去看看历史书吧!

错误是有,但不要把所有的错误都推到他一个人身上。


 
毛大爷,狠角色啊!!
 
今年是毛泽东的110周年诞辰!
人民万岁!为人民服务!这足以让那些推广“三个代表”的好心人汗颜,听说还要写入
宪法呢,怪哉!
 
以下均摘自 www.163.com :

他是诗人,又是革命家;他是战士,又是统帅;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不曾开过一枪;他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己却不当大元帅。他就是毛泽东!

  集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诗人于一身的毛泽东对中国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但有谁知道毛泽东曾自称“二十八划生”?又有谁见过口念英语单词的毛泽东?有谁见过想骑马赴昆仑的毛泽东?又有谁见过戴着大口罩的毛泽东?

  今年12月26日,将迎来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一部由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成的大型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详实记录了这些鲜为人知、从未公诸于世的画面,这部纪录片将于12月中旬在全国开始公映。昨天下午,本报记者率先看到这部纪录片,了解到了一个个关于毛泽东的鲜为人知的故事,感受到作为平凡人的毛泽东所展现出的独特风采和人格魅力。在这部长约90分钟的电影纪录片中,有近100组首次公诸于世的珍贵资料镜头,这些镜头大大简化了毛泽东一生中那些人所共知的大事件和大场面,而着力铺陈领袖工作生活中可亲、可爱的细节,这100组珍贵的历史镜头如何挑选的?导演艾辛介绍,摄制组从1938年起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及其前身延安电影团在65年间拍摄的毛泽东一大批珍贵的文献资料中进行挑选。导演还在短短一段时间内“啃”下了500多本关于毛泽东的书籍,同时更是查阅了多部前苏联、美国等拍摄的关于毛主席的纪录片。

  二十八划生寻友启事

  谁是二十八划生?谁是“毛奇”?《走近毛泽东》这部纪录片告诉你毛泽东就是二十八划生,毛泽东就是毛奇。

  从小在私塾上课,却不喜欢四书五经,而捧着当时的进步书籍—《盛世危言》读得津津有味,毛泽东从小就不太“安分”。渐渐长大的他也觉得自己生活太平静了。“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于是,17岁那年,写下这样的诗句之后,毛泽东就告别了父母,走出韶山冲,只身来到了长沙,并考上了湖南省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第八班。

  一入学,毛泽东就做了一件让全校师生都目瞪口呆的事——到处以“二十八划生”(繁体毛泽东三个字的笔划共二十八划)的名字张贴寻友启事。为了弄清事实真相,许多被毛泽东张贴启事的学校校长都纷纷来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来查问是否真的有“二十八划生”,“二十八划生”究竟何许人也。

  毛泽东想以此举“交奇友、创奇事、读奇书、做一个奇男子”。由于行为之奇、胆识之奇、志向之奇,于是,毛泽东在湖南长沙学校圈子内被人戏称“毛奇”。

  向非洲来宾致屈膝礼

  身经百战的毛泽东还是一个幽默的人,纪录片《走近毛泽东》通过一个个以前没有披露的故事展示了毛泽东的幽默情趣。1974年2月22日,赞比亚总统卡翁达访华,随行的妇女来宾为了表示对毛泽东的尊敬之情,纷纷向毛泽东行屈膝礼,生性幽默的毛泽东也模仿起非洲妇女来向她们致屈膝礼,那种憨态可掬的模样令人忍俊不禁。1973年,基辛格造访中国,毛泽东与其会晤,突然基辛格问道,听说主席阁下正在学英语呢。毛泽东听后立即风趣地说,是啊,只会几个单词,比如“papertiger”(纸老虎)之类的。当时,引得众人开怀大笑。其实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曾用“papertiger”这个词来形容国民党反动派,后来还用这个词指帝国主义。

  两年后,基辛格带着夫人再次来到北京,又见到了毛泽东,由于基辛格的夫人身高将近两米,毛泽东在和基辛格夫人握手时,看着眼前这位身材高大的女士不禁笑了起来,他还无语地比了比基辛格和其夫人的个头。后来,基辛格回忆说,当时毛泽东还开玩笑问他对于比男人高的女人有什么看法?

  毛泽东妙语论生死

  进入晚年的毛泽东,对于人的生老病死非常旷达,对于死亡也表现得较为幽默。闲暇时他和身边工作人员聊天说:“人总是要死的,毛泽东是人,所以毛泽东是会死的。”

  毛泽东曾这样嘱咐工作人员:“我死了可以开个庆祝会,你就上台去讲话。你就讲,今天我们这个大会是个胜利的大会,毛泽东死了,我们大家来庆祝辩证法的胜利。人如果不死,从孔夫子到现在,地球就装不下了,新陈代谢嘛。”

  毛泽东喜爱吃鱼,一次在杭州观鱼时,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这样说道,我在世吃鱼比较多,我死后把我火化,骨灰撒到长江里喂鱼,你就对鱼儿说:鱼儿呀,毛泽东给你们赔不是来了,他生前吃了你们,现在你们吃他吧,你们吃肥了好去为人民服务,这叫物质不灭定律。

  就这样,毛泽东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展现出一代伟人旷达的生死观。

  主席骑上白色骏马

  终日为国事操劳、日理万机的毛泽东原来还有这样一个梦想—学做徐霞客游历神州名山大川。

  1959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八届七中全会召开之际,曾这样说道,我可以从黄河口子沿河而上,搞一班人,有地质学家、文学家、生物学家,只准骑马,不能坐车,一直往昆仑山去,然后到猪八戒去过的那个通天河,翻过长江,再沿长江而上,从金沙江一直到崇明岛,“我有这个志向,很想学明朝的徐霞客。”

  后来,有关部门专门在北京西山训练了一支骑兵大队,不过后来由于国际国内局势变化,毛泽东不得不放弃学做徐霞客的志向,虽然不能像徐霞客那样潇洒,但他还是骑上了专门为他训练的一匹白色骏马

  ,并留下了一张珍贵的马上照片。

  手拄竹竿登长城

  除了要考察黄河、长江,毛泽东还喜爱登山。《走近毛泽东》还讲述了毛泽东与一根竹竿的故事,并披露了毛泽东拿着竹竿的诸多镜头。

  一次毛泽东在杭州开会之际,喜爱登山的他将目标锁定了杭州周围最高的一座山,于是他就带领着工作人员兴致勃勃地开始向山顶进军,工作人员怕主席累了,就随手砍了一根竹子,并缠上胶皮做成一根拐杖。毛泽东见到这根竹竿,很是喜欢。后来,他把这根竹竿带回了北京,并拄着它先后去了八达岭、十三陵和山海关。1965年胡志明来访时,见到毛泽东这根被磨得光滑的竹竿也是“一见钟情”,但是毛泽东并没有“忍痛割爱”,把这根竹竿一直留在了身边。

  目送代表退出会场

  人民,在毛泽东的心里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也是他始终不渝的信仰。在谈到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时,毛泽东常用这样的比喻—水里可以没有鱼,但是鱼儿却永远离不开水。

  中共十大在京召开之时,出席会议的毛泽东已因患上腿疾而不能站。会议结束后,为了不让与会代表看出破绽为自己的身体担心,毛泽东就一直坐在座位上,想让代表们先退场。主席不退场,代表岂肯先退场。还是细心的周恩来总理看出了主席的心思,打破了僵局,他机智地说毛主席是要目送大家离开会场。毛泽东则故意执拗地说:“你们不走,我也不走。”就这样,代表们一步一回头,依依不舍地挥手与主席道别。

  戴着口罩的毛泽东

  毛泽东对代表是这样,对于普通人更是平易近人。毛泽东喜爱游泳是大家都知道的,然而毛泽东游泳的样子却鲜为人知。《走近毛泽东》一片就展现了毛泽东游完泳身着泳裤与大家谈笑风生的珍贵镜头,那种深处群众之中的悠闲和自在一下子拉近了主席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其实走下神坛的毛泽东与普通人并无太大区别,他一样给客人让烟,一样给客人布菜,送别客人,他同样要看着客人的车离开视线才安下心来。

  戴着口罩的毛泽东是什么样子?《走近毛泽东》一片还首次披露了这一珍贵的历史镜头。基于主席的安全,当时有这么一条规定,那就是毛泽东深入群众时,一定要戴着口罩。被捂得严严实实的毛泽东其实内心非常痛苦,一次他对街道干部道出心里话,他是多么羡慕街道干部的工作,因为他们可以时刻处在群众之间,而不受任何约束。

  从1976年至今,毛泽东逝世已经27年了。今年又适逢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在这个时候走近毛泽东别有一番意义,诚如《走近毛泽东》一片导演艾辛所说,拍摄该片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现在的年轻人对毛泽东这位开国领袖的人格、思想多一些了解,而让年长一些的人对领袖更增加一份情感。(北京晚报/记者于建)  

 
以下均摘自www.163.com :

毛泽东的确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如果没有他老人家,我们伟大的祖国还将在黑暗的旧社会中摸索更长的时间,也不能使我们伟大的祖国傲然屹立于世界!

我们今天对毛泽东的纪念,一是我们认可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他的非凡智慧及非凡人格,二是我们当前的形势需要有毛泽东思想做为我们的精神支柱,三是人民群众要求我们现在的各级领导人都要有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道德准则。亲民政策和走近群众这是人民的要求,也是时代的呼唤!

毛主席用文化大革命来解决新老交替问题,邓小平用中顾委来解决,是个让人好接受的方式,文化大革命是为后任者削去荆棘上的刺而已,也不全是坏处,出发点是好的,汉刘邦杀韩信,从国家来说是有利的,不然国家又要陷入混乱,国家利益大于个人利益,毛主席把挨骂的事做了就是让后任少挨骂

毛主席是我这一生最崇敬的领袖,他是一个可以改变自己,改变社会,改变时代的伟人!我们应该以毛主席所处的那个时代来审视评价他,而不是以现时代的标准和目光来挑剔他所做的一切。毛主席是人,不是神,但他是一个能为一个时代带来变革和进步的巨人。毛泽东思想并非他个人的思想,而是整个中华民族拥有的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毛主席——长存,中华民族——崛起!

走近毛泽东》不是面面俱到的人物传记片、功勋片、成就片,而是以毛泽东一生所经历的革命历史事件作为背景,着眼于毛泽东在5个方面的表现。

喜欢挑战的一生。毛泽东一生挑战自然,挑战对手,挑战社会,挑战世界。越是面临挑战,就越是冷静。“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段脍炙人口的名句,就是他人生的写照。

不循常规的性格。“有虎气也有猴气”,这是毛泽东对自己性格的评价。前者表现为权威、霸气、豪放、严厉、庄重,后者表现为即兴随意,浪漫洒脱,不拘成规,灵活多变。正因为他的这种性格,在重大关头才有了惊世骇俗之举,如四渡赤水、转战陕北、挺进大别山…… 重情重义的品行。毛泽东那块在重庆谈判时郭沫若送的一直戴到去世的手表,那首祭奠爱妻的《蝶恋花》词,那封致恩师徐特立的信,以及他那赶赴陈毅追悼会的匆匆身影,听到百姓受灾时流下的热泪,与斯诺和胡志明等国际友人真诚的交往……都记载着一位伟大而普通的领袖的喜怒哀乐、情深义长。

文采纵横的才气。“我有读不完的书。每天不读书就无法生活。”毛泽东一生与书卷为伴——《资治通鉴》读了17遍,《红楼梦》读了5遍,通读了4000万字的《二十四史》……他的诗书见解独到,他的字迹纵逸豪放,他的语言生动形象,他的讲话妙趣横生……身为全军统帅,他一生不曾发过一枪,但最终用笔杆子加枪杆子打败了对手。

旷达生死的精神。对于生老病死,毛泽东以一个唯物主义者的姿态旷达地对待它,“人总是要死的,毛泽东是人,所以毛泽东是会死的。”“我在世吃鱼比较多,我死后把我火化,骨灰撒到长江里喂鱼。你就对鱼说:鱼儿呀,毛泽东给你们赔不是来了,他生前吃了你们,现在你们吃他吧,你们吃肥了好去为人民服务。这叫物质不灭定律。”

影评人认为,该影片展现给观众的毛泽东,不是历史学家笔下程式化的毛泽东,不是教科书上概念化的毛泽东,也不是经过艺术加工后神化了的毛泽东,而是一个既普通又伟大的人民领袖毛泽东,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毛泽东。 (记者/方正 通讯员/邱晴)


 
中国很有些年没出毛主席这样的传人了。
 

曾经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五千年前,舜帝南下巡视,来到湘江流域。在一座山上,他让
人演奏起动听的“韶乐”,竟引来凤凰起舞。后人就把这座山叫做韶山,被它环抱的一块狭
长的谷地便是湖南省湘潭县的韶山冲。

一八九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清光绪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韶山冲农民毛贻昌家出生
了一个男孩,取名泽东,字咏芝(后改润之)。他们家的头两胎婴儿都在襁褓中夭折了。母
亲生怕他也不能长大成人,便抱他到娘家那边的一座石观音小庙,叩拜一块巨石,认做干
娘,还取了个小名,叫石三伢子。

韶山毛氏原籍江西。明朝开国时,始祖毛太华随军远征南澜沧(今云南省澜沧拉祜自治
县内),在当地娶妻生子。明朝洪武十三年(一三八○年),毛太华年老移居湖南湘乡县。
十年后,他的两个儿子又迁到邻近的湘潭县韶山冲。这里位于湘潭、宁乡、湘乡三县的交界
处,地处湘江中游西岸四十公里,群山环抱,居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从此,毛氏宗族在
这里垦荒务农。到毛泽东这一辈,已传二十代,大约五百年了。

尽管韶山来历的传说是那样美丽,毛泽东出生时,这里的现实环境却同旧中国其他闭塞
而贫穷的乡村没有多少两样。冲里住着六百多户人家。祖父毛恩普是个老实厚道的庄稼人,
因为家境窘迫,不得不把祖传的一些田产典当给别人。毛恩普只有一个儿子,去世的时候,
孙子毛泽东长到了十岁。父亲毛贻昌,字顺生,号良弼。十七岁开始当家理事,因为负债被
迫外出在湘军里当了几年兵,长了不少见识,也积累了一些银钱。还乡后,赎回毛恩普典出
去的土地,不久又买进一些,增加到二十二亩,每年能收八十担稻谷。湘潭有着在湘中很有
点影响的米市。毛顺生善于经营,后来又集中精力去做稻谷和猪牛生意,资本逐渐滚到两三
千元,还自制了一种叫“毛义顺堂”的流通纸票。在小小的韶山冲,可算是个财东了。

在旧中国,靠自身奋斗摆脱贫困的农民,大多克勤克俭,精明刚强。父亲的这种性格,
自然对从小目睹这一切的毛泽东产生了影响。毛顺生和大多数走上坡路的农民一样,试图按
自己的生活模式塑造儿子。毛泽东从六岁起就做一些家务和农活,如拔草、放牛、拾粪、砍
柴,识字后也帮父亲记帐。特别是十四到十五岁大约两年的时间内,他成天在地里跟家中雇
的长工一同干活。在这段时间里,毛泽东对父亲的严厉感受很深,后来回忆说,“他是一个
严格的监工,看不得我闲着,如果没有帐要记,就叫我去做农活。他性情暴躁,常常打我和
两个弟弟”,“他的严厉态度大概对我也有好处,这使我干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细记帐,免
得他有把柄来批评我。”①于是,犁、耙、栽、割,全套农活,他都样样在行。还常常跟长
工争胜,抢重活干,养成了山区农家子弟的本色:吃苦耐劳,勤快朴实,不怕艰难,对农民
的疾苦也体会很深。

毛顺生期望儿子将来成为同他一样生财有道的精明的人。一旦发现儿子的行为不合自己
的准则,便用高压手段来管教,父子冲突就不可避免。对毛泽东来说,却促成了他最初的反
抗心理。

一九○六年的冬至这一天,毛顺生设酒席宴请生意场上的朋友,吩咐十三岁的毛泽东帮
着招待客人。毛泽东不愿意做这些事,父亲生气了,就骂他懒而无用,为子不孝。他当着客
人反驳道:“父慈子孝”,只有“父慈”才能“子孝”。毛顺生更加生气,举手就要追打。
他便跑到家门前的一口池塘边,声称父亲再要逼近,就跳下水去。在母亲的调解下,一场风
波才和平解决。从此,毛泽东悟出一个直观的道理:在压力下如果温顺示弱,反会遭受更多
的打骂,只有用坚决反抗的办法,才能保护自己。

毛泽东对父亲最大的“不孝”,大概要算默默的抗婚了。十四岁那年,毛顺生给他包办
娶了个十八岁的媳妇罗氏,实际上是为家里添个劳力。毛泽东始终不承认这桩婚事,从未和
她同居。父亲也无可奈何,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毛罗氏”作为毛泽东的原配妻子写进毛氏
家谱。

同父亲比较起来,给少年毛泽东影响更大更深的是他的母亲。母亲姓文,在同族姐妹中
排行第七,人称文七妹。娘家在湘乡县唐家坨(后改为棠桂阁),同韶山冲只有一山之隔,
相距十余华里。文家也以务农为业,家境小康。七妹十八岁时和毛顺生结婚,共生五男二
女,但四个都夭折了,只剩下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三兄弟。

作为普通的农村妇女,文七妹一生默默地操持家务,抚养儿辈。她待人接物,纯朴善
良,极富同情心。灾荒年月,常背着丈夫送米给讨荒的人。平时还虔诚地烧香拜佛,把“积
德行善”、“因果报应”一类的信念灌输给孩子。毛泽东九岁时和母亲认真讨论过用什么办
法让父亲也信佛的问题。十五岁那年,母亲病了,他还专程到过南岳衡山进香许愿。当时他
未必懂得多少佛教的道理,但母亲的言传身教,使毛泽东从小同情贫弱,乐于助人。

附近一个毛姓农民,曾收下定金把猪卖给了毛顺生。过几天父亲派毛泽东去赶猪时,猪
价已涨了。这个农民叹气,埋怨自己运气不好,还说少了几块钱对富人不打紧,对穷人家里
却是个大空缺。毛泽东听后就把这桩买卖退掉了。

毛泽东十一岁那年,毛顺生要买进堂弟毛菊生赖以活命的七亩田产,毛泽东和母亲的态
度是一致的,都觉得应该设法周济毛菊生渡过难关,不应该乘机买他的田产。毛顺生却认为
用钱买田是天经地义的事。母子俩的劝说自然没有效果,却给毛泽东留下很深的印象。建国
后,他多次对毛菊生的儿子毛泽连说:旧社会那种私有制,使兄弟间也不顾情义,我父亲和
二叔是堂兄弟,到买二叔那七亩田时,就只顾自己发财,什么劝说都听不进去。①毛泽东对
母亲的感情很深。一九一八年夏,他从长沙赴北京前夕,十分挂念在外婆家养病的母亲,特
地请人开了一个药方寄给舅父。次年春返回长沙,便把母亲接来就医。十月五日,文七妹患
瘰疬(俗称疝子颈)病逝,终年五十二岁。毛泽东日夜兼程从长沙赶回韶山守灵,并和泪写
下一篇情义深长的《祭母文》。他这样追念母亲:“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
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洁净之风,传
遍戚里。”当时,毛泽东还给同学邹蕴真写信说: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利己而不
损人的,可以损己以利人的,自己的母亲便属于第三种人。母亲对他的影响力,在他的一生
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母亲去世后,毛泽东把父亲接到长沙住了一阵。父亲后来不再干涉他的选择,继续供他
上学。毛泽东是很感激的。毛顺生于一九二○年一月二十三日患急性伤寒去世,时年五十
岁。

父母的教养对儿童成长的关系很大,学堂的教育则影响着少年未来的发展。

毛泽东童年时代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湘乡唐家坨的外婆家度过的。外祖父家虽是务农的,
但有一个舅舅在开馆教读,毛泽东有时也在那里听听。直到一九○二年八岁时,父母把他接
回韶山入私塾开始读书。十六岁前,中间曾停学两年在家务农,其余时间内他先后在韶山一
带的南岸、关公桥、桥头湾、钟家湾、井湾里、乌龟井、东茅塘六处私塾读书。毛泽东后来
把自己的私塾生活概括为“六年孔夫子”①。在上学期间,他早晚还要放牛拾粪,农忙时也
参加收割庄稼。这时,科举已经废除,新式学堂已经开设。西学东渐、赴东瀛求学已成时代
风气。就在毛泽东八岁接受启蒙那年,后来对他影响很大的恩师杨昌济和他钦佩的文化巨人
周树人(鲁迅)先后去了日本。在韶山,私塾仍是儿童们求学的唯一选择。父亲供他念书,
没有多大的雄心,无非是略识几个字,便于记帐或打官司等。毛泽东照例从《三字经》、
《百家姓》、《增广贤文》、《幼学琼林》这些普及读物入门,去接触他从小注定要接受的
儒家文化传统。随后是点读“四书”“五经”。韶山毛泽东纪念馆至今还保存着他小时候读
过的《诗经》和《论语》。

毛泽东不大喜欢这些枯燥难懂的经书,但他有着过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仍然学得很
好。自幼烂熟于胸的知识,是很难抹去的,成年后常会自然地使用。以后,读了《左传》,
使他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六年“孔夫子”的教育,培养了他“鉴古知今”的爱好,
帮助了他后来的“古为今用”。

少年时的毛泽东很相信孔孟之道,而老师照本宣科的教法对他没有吸引力。一九○八年
在井湾里私塾就读时,他最爱读被塾师称为“闲书”和“杂书”的《水浒传》、《西游
记》、《三国演义》、《精忠岳传》、《隋唐演义》等旧小说。在学校里,老师不让读,他
用课本挡住偷着读;在家里,父亲不让读,他就用布把窗户遮住,使父亲看不见灯光。

毛泽东读了这些故事,他就和小朋友乃至村里的老人们互相讲述。他后来回忆说:“有
一天我忽然想到,这些小说有一件事很特别,就是里面没有种田的农民。所有的人物都是武
将、文官、书生,从来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作为农民的儿子,毛泽东对这一点纳闷了
很久。他开始分析小说的内容,发现这些小说的主人公“是不必种田的,因为土地归他们所
有和控制,显然让农民替他们种田”①。他觉得这样是不平等的。

农民们自然常要反对这种不平等。《水浒》里汇聚在梁山造反的人物,便成了毛泽东心
目中的英雄。这种影响是意味深长的,在后来艰难备尝的革命生涯中,《水浒传》一直是他
放在手边常常阅读的书。

毛泽东在旧小说里关注的事情,在现实社会中也发生了。一九一○年四月,长沙发生了
饥民暴动。起因是荒年粮价飞涨,有人率全家投塘自尽。饥民们涌到巡抚衙门请愿,反而遭
到枪击,当场打死十四人,打伤的更多。他们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放火烧了巡抚衙门,捣
毁了外国洋行、轮船公司、税关。清政府派兵镇压,暴动者的鲜血染红了浏阳门外的识字岭
(二十年后,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也是在这里牺牲的),被杀者的头颅高高挂在南门外示
众。

几个卖兰花豆的湘乡小贩逃出长沙,把饥民暴动的消息传到了韶山。大家愤激地议论了
好几天。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人对这件事逐渐淡忘了,毛泽东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他觉
得那些参加暴动的人都是善良的老百姓,只是被逼得走投无路才起来造反,结果无辜被杀。
这使他很痛心。几十年后,他感慨地说:这件事“影响了我的一生”①。

第二年,青黄不接的时节,韶山一带又闹粮荒。饥民们组织起来“吃大户”,劫走了毛
顺生准备运往县城粜出的一批大米。毛顺生气得要命,毛泽东并不同情父亲,“又觉得村民
们的方法也不对”②。

一个叫李漱清的维新派教师从外地回到韶山,毛泽东很钦佩他,常去听他讲各地见闻,
特别是维新变法的故事。这期间,读到一本十几年前出版的叫《盛世危言》的书,作者是郑
观应,书里讲社会要改良,毛泽东非常喜欢。这样,他开始知道一些发生在山外的当今中国
的大事,感到中国不能守着老样子不变了。

毛泽东也不愿再守着老样子不变了。他十六岁了,足迹所及只限于韶山冲和唐家坨。父
亲本来打算送他到湘潭县城8毛泽东传(1893-1949)



②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10、1
11页。

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10、11
1页。

24

一家米店当学徒,可是他到外面继续求学的愿望更迫切。恰好在这时,表哥文园昌告诉
他,离韶山五十里的湘乡县立东山小学堂在讲授新学。他听了很动心,便先后请八舅文玉
清、堂叔毛麓钟和表哥王季范劝说父亲。毛顺生听后,觉得儿子进洋学堂也许是件有利的好
事,就同意了。

一九一○年秋天,毛泽东离开闭塞的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这是他人生历程中
的第一个转折。他的激动心情是可以想象的。临行前,他改写了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
的帐簿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东山小学堂在湘乡县城附近的东台山下。同旧式私塾相比,它除了传统的经籍外,还有
些自然科学和地理、英语等新科目。在这里,毛泽东才知道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已经死了,
新皇帝宣统已在朝两年。他依然认为皇帝和大多数官吏一样,都是善良和聪明的人,只是需
要有康有为、梁启超这样的人来帮助他。毛泽东这时较多地接受了维新派思想,特别喜欢梁
启超那些笔端常带感情的文章。康有为、梁启超成了他崇拜的人物。他并不知道,此时孙中
山主张的推翻清政府的民主革命思潮,已代替康、梁的维新变法思想而成为时代的主流。但
革命派把主要精力放在联络会党和新军发动武装起义上面,没有在思想启蒙上下很大工夫。
革命派所办的刊物在内地也不能公开流传。而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在日本刊印《新民丛
报》,广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和政治思想,在国内风靡一时。湖南又是维新运动的重
要基地,梁启超曾主讲于长沙的时务学堂。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主要从维新派那里接受政
治启蒙是很自然的事情。

《新民丛报》已经在一九○七年停刊。毛泽东在东山小学堂时,表哥文园昌曾借给他一
套自己保存的合订本。他读了又读,上面的一些文章差不多能背出来,还写下一些批注。在
第四号上的《新民说》第六节“论国家思想”处,他写道:“正式而成立者,立宪之国家,
宪法为人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拥戴;不以正式而成立者,专制之国家,法令为君主所制
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者。前者,如现今之英、日诸国;后者,如中国数千年来盗窃得
国之列朝也。”

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毛泽东最早的政论文字,表明他当时对君主立宪和封建专制两种国
家体制的理解。从相信孔孟到崇拜康梁,从赞同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到主张以英、日为楷
模进行立宪变法,是毛泽东早期思想发展的第一个梯阶。更重要的是,梁启超的《新民说》
深入接触到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主张从“变化民质”入手来寻求社会改革的途径。这个思路
开五四时期主张改造国民性的先河,对毛泽东的影响也持续了较长时期,他以后组织的新民
学会的会名显然就是从这里来的。

他开始注意中国以外的事情。从一位在日本留过学的教员那里了解到日本通过明治维新
强大起来的事情后,非常羡慕。他从同学萧子袄(即后来的著名诗人萧三)手中借来一本
《世界英雄豪杰传》,被书中描写的华盛顿、林肯、拿破仑、彼得大帝等人的事迹感染,还
书时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我们应该讲究富国强兵之道,……我们每个国民都应该

27

努力。”①

一九一一年春天,东山小学堂的贺岚冈老师应聘到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任教。因为毛泽
东成绩优异,贺老师愿意带他前往读书。他第一次坐轮船到长沙,顺利地考入了湘乡驻省中
学。

长沙是湖南的省城。这时,中国已到了辛亥革命爆发的前夜。湖南是革命党人活动十分
活跃的地方,反对清政府的宣传特别激烈。驻守长沙的新军也越来越倾向革命。

初到省城,十八岁的毛泽东的眼界顿时开阔得多了,感受到一种和乡下完全不同的社会
气氛。他第一次看到革命派办的《民立报》,成为它的热心读者,接触到许多革命言论。当
他在这张报纸上读到黄兴领导广州黄花岗起义的新闻时,思想受到巨大的冲击。他后来说:
“宣统三年三月十九日(即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引注)黄兴在广州起事,全国震
动。消息到湘,学生界中之抱革命主义者,已跃跃欲试。”②

毛泽东就是这“跃跃欲试”者当中的一个。一天,他在学校墙壁上贴了一篇文章,表示
支持革命党推翻清朝、建立民国的纲领,提出把孙中山请回来当大总统,康有为做内阁总
理,梁启超做外交部长。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公开表达他的21毛泽东传(1893-194
9)



②毛泽东:《本会总记》,《湘江评论》第4号,1919年8月4日。这里说的“本
会”,即湖南学生联合会。

萧三:《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版,
第26页。

28

政见,尽管他当时这种构想还很幼稚,连孙中山和康梁之间政治主张的分歧也不太清
楚。

为了表示同腐败的清政府彻底决裂,毛泽东在湘乡驻省中学倡议并带头剪掉了辫子,还
和一些积极分子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把十几个答应剪辫子、却迟疑不肯动手的同学的辫子
给强行剪掉了。这多少透露出他少年时代就具有的那种说到做到、果断利索的行动风格。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起义爆发了。新成立的湖北军政府派代表赶来长沙,要求湖
南革命党人立即举义响应。一位代表还到湘乡驻省中学介绍武昌起义的情况。这是一次激动
人心的讲演,二十多年后毛泽东仍记忆犹新:“当场有七八个学生站起来,支持他的主张,
强烈抨击清廷,号召大家行动起来,建立民国。”①他自己更是兴奋异常,觉得正在进行的
激烈战斗需要更多的人投入,决定投笔从戎,北上武汉参加革命军。正当他和几个朋友整装
待发的时候,长沙革命党人于十月二十四日发动武装起义,成立了湖南军政府。毛泽东随即
投入长沙革命军。他不愿参加学生军,而是投入湖南新军二十五混成协五十标第一营左队当
了一名列兵。

在当兵期间,他除了接受军事训练外,把每月七元的军饷大多用来订阅报刊和购买书
籍,了解时事政治。他读报读得十分认真,以后成为他一生的习惯。有一天,他从《湘汉新
闻》上读到一篇谈论社会主义的文章。这是他第一次知道“社会主义”这个名词。其实,当
时他所看到的社会主义是江亢虎的中国社会党鼓吹的社会改良主义,毛泽东却很有兴趣,和
士兵们讨论,还热情地写信给几个同学提出应该研究这个问题。可是,反应很冷落,只有一
个人回信表示同意。

革命形势发展得很快。武昌起义后不到两个月,全国大多数省份已宣告独立。袁世凯通
过南北议和窃取了革命胜利的果实,当上了民国临时大总统。清王朝宣布退位后,人们普遍
兴高采烈,认为革命已经成功了。毛泽东也觉得自己参军的目的已经实现,开始重新考虑自
己的前程,决定退出军队,继续求学。他一共当了半年兵。

他开始关注报纸上的招生广告,在专业的选择上举棋不定。他先后报考了警察学堂、肥
皂制造学校、法政学堂、公立高级学校,都不满意。最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全省高等
中学校(后改名省立第一中学)。

在这所学校里,毛泽东读了半年。留下一篇被国文教员柳潜称为“实切社会立论”的作
文,题目叫《商鞅徙木立信论》。文章劈头就说:“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
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
也。”看来,关于救国之道,他继续沿着梁启超开启民智、塑造新民的路子在思考。这是毛
泽东留下的第一篇完整的文章。全文仅六百字,老师的批语却有一百五十字,说作者“才气
过人,前途不可限量”,“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还
批给其他同学“传观”。

毛泽东觉得这种学校中刻板的校规和有限的课程,远不能使他满足。不久,柳潜借给他
一套《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共一百一十六卷。他读得很认真。读完后,收获很大,愈发觉
得在学校里读书还不如自学。毛泽东对他认定了的事,是敢于采取哪怕惊世骇俗的行动的。
他断然决然地从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退学,寄居在长沙新安巷的湘乡会馆,每天步行三里路
到浏阳门外定王台的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

他订了一个庞大的自修计划。他的学习十分勤奋,像牛进菜园一样,不停歇地埋头读了
大量中外书籍。他兴趣最大、收获最多的是西方十八、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近代科
学的著作,如卢梭的《民约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特别是严复翻译的书,如亚
当·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鸠的《法意》、赫胥黎的《天演论》、斯宾塞的《群学肄言》
等,他几乎一一读过,可以说相当集中地接受了一次较为系统的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启蒙教
育。他在这个图书馆第一次看到那里墙上挂着的一张世界大地图,那是每天经过时都要看到
的。他才知道世界原来是多么大,中国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湘潭县在地图上根本没有。这
个发现,对一个走出乡关才一年多的知识青年来说,感受该是多么新鲜和强烈!又一个半年
过去了。

毛泽东的自学生活虽然“极有价值”①,但已难以为继。他遇到了难题:父亲不支持他
这种似乎是漫无目的的读书,拒绝继续供给费用。同时,他寄居的湘乡会馆也被占了,住进
了些被遣散的湘乡籍士兵,经常滋事打架。这里不能再住下去了。

他不得不面对现实来设计自己的未来,而对人生的选择似乎还处于徘徊状态。这时,他
已是不乏阅历的快满二十岁的青年了。
 
多么怀念有毛的时间呀,那时虽然国家很穷,但是敢欺负我们的国家很少,而今我们富了,但是却连弱小的国家也敢在我们头上动土,唉有点郁闷
 

Similar threads

D
回复
0
查看
903
DelphiTeacher的专栏
D
I
回复
0
查看
871
import
I
I
回复
0
查看
815
import
I
I
回复
0
查看
611
import
I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