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工智能的探讨(续三) (300分)

  • 主题发起人 creation-zy
  • 开始时间
wfzha兄:您将情感的感受和外部感受认为本质是一致的,我觉得很难把握。当然
各种感受全部都是神经冲动。然而高级复杂的思维参与和简单的直接感受完全是不
可以相比拟的。婴儿的简单神经活动产生的情绪显然不可以和成人的情绪相比。
因为婴儿的智能毕竟还不如某些高级动物。[:(]
关于意识和情感的谁更基础的问题,我觉得难以判定。甚至两者共同产生也未可知。
 
我这种观点是在思考直觉产生的方式的时候,逐渐意识到的。
按你说的:
>>婴儿的简单神经活动产生的情绪显然不可以和成人的情绪相比
这一点我承认,但这样简单的神经活动都可以产生情绪的。婴儿有意识吗?我觉得这
一点值得怀疑。从这一点上来说,我认为情绪象简单的感觉一样,是先天就具备的,最基
础的感觉,而意识不是。其实,很多低级动物很难说有没有自我意识,但是都会有情绪的
变化。另外,智力越是发达的动物,就越是具有复杂的情绪变化,他的自我意识也越强。
我觉得,这不是一种偶然。
我重视婴儿的情感原因有以下几点:
1、婴儿所具备的情感是所有情感的基础,我们可以据此判断出那些情感是必需的,那
些情感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发展获得的。
2、随着婴儿的成长,智力也在成长,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形成更复杂的情绪变化,
了解智力成长和情感成长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二者。
>>我之所以举出这个例子,乃是为了说明直觉和直接的感受确实是不同的。因为直接
>>的感受是一种直接、简单的感觉,但是直觉却是一种复杂的高级活动。
对于这一点,我不认为我们有分歧。我也不认为直觉仅仅凭情感完成。我原本的意思是
通过内在的感觉(情感只是其中的一种,比如说熟悉的感觉很难说是不是一种情感,但在
直觉的产生中却很重要),再加上由人的知识系统形成的框架结构,可以使兴奋很容易的
沿着以往熟悉的通路到达它应该去的地方。并不是单凭内在的感觉系统就可以完成的。
DarwinZhang兄:
忘了问了,容格的书你有电子版的吗?还有什么其它的书介绍一下。
其实,我也是今年才开始重视心理学的,我的心理学知识也很浅薄。:D
 
忘了说了,我今天请教了一位心理学的教授,他说有专门研究记忆以及一些高级神经活动
的心理学,我接触的,大多数都偏重于临床,不知道那里有这方面的资料?:(
 
呵呵,想不到同志们回复得这么快啊:)
to wfzha兄:
我认为“感觉”本身是不可运作的(佛教中认为我们由“五蕴”所构成——色、受、想、
行、识),真正在运作的是“想”——它是动态的、主动的,而我们所认为的一般意义上的
“感觉”,充其量也只是受、识而已(例如:苦、乐、明、暗、痛、痒、酸、甜等等)。根
据我的理解,“想”是第六识的功用之一(好像书上说第七识也有这个功能)。
您认为“离开情感,意识就不可能存在”,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这个问题涉及到生命存在的意义问题——我认为一切形式的生命都在追求“乐”而厌恶“
苦”(想到了“万物负阴而抱阳”:p),由于种种偶然以及必然的因素,生命体发现某些事
物、状态、模式出现的时候,就会有乐(或苦)产生,那么它就会对这些事物、状态、模式
产生相应的好感(或厌恶感)。而这种最原始的情感(本能)——“求乐厌苦”——就是生
命活动运作的原动力(欲望也)。容易想象,如果没有这个本能,所有的思维以及行动都将
会因为没有动力而最终停止。因此,在一切生命体内心的最深处,必然有两种完全相反的感
觉——“苦”和“乐”,生命的形式越高等,由它们派生出来的高级感觉也就越多。
我的观点是:感觉(包括感情)的模拟并不困难,关键在于意识如何采取行动(想)。
至于荣格的书中提到的“直觉”问题,我看过一本书——《解梦全书》,书中比较了弗洛
伊德以及荣格的解梦方法,虽然只涉及到他们完整的学说的很小一部分,但我想还是有一定
参考价值的。梦中的很多东西都是日常生活的影子,有很多东西甚至是自己平时都没有意识
到的一些“下意识”的潜藏思想——我认为这正好说明我们可以控制、追踪的第六识并不能
代表我们的全部心灵,正如我在上面引述的文章中所提到了的“末那”以及“阿赖耶”二识
的功能——它们完全有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意识的行为。《解梦全书》中有一个很有说服
力的例子:一个约9岁的小女孩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梦中有十来幅十分怪诞却又连续的画
面,荣格为她进行了分析,结果,荣格认为,她在梦中看到的景象是人类进化的整个过程,
在解释完之后,他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认为她的祖先在召唤她,她快要离开这个世界了,不
久之后,那个女孩果然去世了。我认为,是某种因素唤醒了潜藏在她心灵最深处、埋藏于阿
赖耶识中的记忆种子(佛教认为阿赖耶识中的信息即使在生命体死亡之后也不会被消灭),
这些原始记忆被第六、七识在没有任何理性约束的情况下加工才形成了她在梦中所见的种种
景象。
我有点疑问,潜意识虽然对人们来说不可忽视,但是对人工智能体来说也是那么重要吗?
我觉得很多东西(包括DarwinZhang兄提到的“使兴奋很容易的沿着以往熟悉的通路到达它
应该去的地方”)可以简单的用模式匹配来完成——自学习的概率网络嘛(据说第八识中的
信息也是被其余诸识“熏”出来的——似乎找对门了:p)。

ps: 床头有几本关于叔本华、荣格的书,估计下个月就可以开始看了 :)
 
刚才和mypine兄聊了半天,概要如下:
mypine: 呵呵,发觉现在的应用多是基于符号的呀。
creation_zy: 符号和连接——似乎就这两种嘛
mypine: 我比较认同连接。
creation_zy: 但是连接不好描述...
mypine: 嗯,要将神经网络这之类的玩意儿弄好的确不容易。
mypine: 这里面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概念“涌现”,我对它非常敏感。是复杂性科学里面的概念。
creation_zy: 我觉得我们的思维是同时运行在符号和连接这两个层面上的,如果要经过语言神经中枢,那么必然是基于符号的。
mypine: 同意你的观点。不应该用“思维”,这个词容易给人造人理性主义的印象。
creation_zy: 意识?
mypine: 我也找不到什么词语,意识太低级了吧?
mypine: http://www.bookhome.net/baike/other/fuza/ 这儿有一本介绍 “复杂”性科学的书。
creation_zy: 关于意识的运作...读什么会有帮助呢?
mypine: 主要是在概念上与主流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在讨论的时候,有共同的基质。你说意识,他说意向,其实大家可能是一个意思,在概念上统一了,才能有得讨论,有得讨论,也许可以有些进步。
mypine: 嗯,记得笛卡尔的那个难题么?
mypine: 哟,看见喜欢的姑娘,我的神经经过了怎么样的运作,才产生的“喜悦”这一感觉呢? 这就是他的难题的一个例子。
creation_zy: 如果用潜意识来解释的话,只要很少几步就可以了
mypine: 实际上他的难题就是你说的意识的“运作”的问题。
creation_zy: 过去的经验改变了她在你心中的形象,一旦你分辨出是“她”,好感就自然升起——条件反射一样。我觉得这是识别问题,不是思维过程
mypine: 呵呵,难道“喜悦”是天生的不成? 识别? 在识别之前,“喜悦”这一意像首先得存在呀,它又是如何产生呢? 产生之后,一个刺激为什么唤醒这种意像呢?
creation_zy: (引述)我认为一切形式的生命都在追求“乐”而厌恶“苦”...生命的形式越高等,由它们派生出来的高级感觉也就越多。
creation_zy: 如上所述,“喜悦”是一种高级的“乐”。它的形成,有着较为复杂的原因,但是,一旦形成,就成为了一种模式。“她”和“喜悦”有正关联——记忆库中存放的无非就是这些东西。
mypine: 关于“苦”与“乐”的定义也跟我说那的“喜悦”一样,是需要追根溯源的。 仿佛在你这儿,她们俩具有某种先验性。
creation_zy: 是啊,如果没有最基本的分辨能力,生命体是什么也做不了的。苦和乐应该是最原始的感受了——绝对先验。
mypine: 呵呵,这一点不敢苟同。难怪你这么轻松,原来给自己找了一个上帝在这儿:) 这样的话,很多问题在你这儿根本就不是问题了,如此这般的推理的话,你的关于感觉的模拟也就可理解了。
creation_zy: 老兄,这可不是什么无因果啊。《楞伽经》中详细的论述过现识以及分别事识的形成原因
creation_zy: 我可不想让我的程序模拟生命形成的完整过程,只是想让它干活——还得干得像个人样:p
mypine: 绝对先验意味着他们是超越一切的存在,包括这个宇宙。这是你的认同?
creation_zy: 其实,这里的苦、乐可以被认为是奖惩机制的具体体现。如果对任何行为、任何觉受都没有分辨,那就不可能有动力了。
mypine: “其实,这里的苦、乐可以被认为是奖惩机制的具体体现”这只不过说的是苦/乐在我们这个世界的表现而已,与我刚才说的那个问题无关。
mypine: 嗯,你对她们先验的存在只是为了经济上的需要即“那就不可能有动力了”。
creation_zy: 想不到别的动力了
mypine: 不是需要别的动力的问题,而是你认为,我们“应该”需要动力。
creation_zy: 如果没有内在的动力,那么AI程序和其他“按计划执行”的程序就没有任何区别了
mypine: 呵呵,你还是没有明白我的意思
creation_zy: 如果程序中用一个Timer定期触发一些行为——那太没意思了。还有,就是讨论中涉及到的一切心理觉受,都可以用原始感觉的派生来解释
mypine: 那也需要原始感觉如何形成的机制呀。
creation_zy: 老兄,我们不是在制造一个哲学家
mypine: 对AI我的看法是,建立在联结主义之上的符号主义。
mypine: 呵呵,但是没办法,只能这样,AI的问题讨论下去本身也会深yan到哲学与伦理学/心理学上面去的。
mypine: 特别是在讨论智能这一模糊概念本身的时候。除非像符号主义那种天生的乐观态度。
creation_zy: 呵呵

又发现了一个好东东,研究中:p
http://www.cs.concordia.ca/~haarslev/racer/
RACER is a Semantic Web inference engine for
developing ontologies
query answering over RDFdo
cuments and wrt. specified RDFS/DAML and OWL ontologies
registering permanent queries (e.g., for building ado
cument management system) with notification of new results if available (publish-subscribe facility)
RACER is a Description Logic reasoning system with support for
TBoxes with generalized concept inclusions
ABoxes
Concretedo
mains (e.g., linear (in-)equalities over the reals)
RACER is a prover for modal logic Km with graded modalities and axioms

天!发现了一个[red]宝藏[/red]: http://citeseer.nj.nec.com/directory.html
http://citeseer.nj.nec.com/41420.html ——大名鼎鼎的《智能不需要推理》!
可惜全都是E文的——看来要努力学习了:p
 
wfzha兄:看来澄清这一概念的目的业已达到。[:)]
实际上,自我意识的产生似乎比情感的产生更为隐蔽。生物
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而且越是高级,其自我保护的意识越强,
这当然是生物进化的结果,但是也可以认为是自我意识逐
渐形成和丰富的过程。关于婴儿的问题,我觉得不能把胚胎
的形成过程割裂开来看。从一个受精卵到分娩,这一过程
中它(他/她?)的情绪和自我意识的产生过程颇令人头疼。
容格的书我没有电子版的,看电子版的书非常费劲,
我不太习惯。[:(] 所以一般是看纸质图书。不知道您那里
有没有图书馆,我一般从图书馆借阅。
很有意思的是,当前西方的很多人工智能专家都是认知心理
学家,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原因很复杂,我在自然辨证法
的课程论文中曾经论述过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科学的联系。
但是我对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的认识还非常浅薄,得出的结论
自己都没有太多信心。[:(] 我目前关注人的性格维度问题,
主要是从它的创始人--容格入手。所以对creation-zy的关于
浅意识作用的怀疑我也做出了回答。[:)]
creation-zy兄:那句话是wfzha兄说的,
我觉得熟悉二字并非符合我的风格[:)]。
认为追求快乐和逃避痛苦乃是生物前进的基本。
这里有很多问题。首先,单细胞生物并无神经系统,
它的行为完全是化学反应的结果,但它是一切生物的祖先。
其次,非洲的斑马有时候会有为群体而牺牲自己被狮子吃掉
的行为,如何解释?再次,蜜蜂的群体,分工合作,
蜂王浆只给蜂王享用,荣誉感的快乐和欲望痛苦的感觉对
它们来说并不存在。既然人类的产生和它们同出一源,
最根本驱动力应该一致,那就是生存压力的驱动。生存压力的
驱动到高等动物不但产生快乐--痛苦情绪对,而且产生
冲动--平稳情绪对,内情--外倾性格对.....等等。
看来creation-zy兄是一位非常强势的judger,呵呵。必须
承认,神经网络的是一种非常好的人工智能模式,它可以解决
相当多的实际问题,目前也非常流行。然而,它的局限性现在
已经暴露出来了。许多学者指出神经网络系统不可能达到
真正的人工智能。[:(]
 
有兴趣。
属于 初学者。。
个人认为 智能就是一种序列
 
关键是理解,如果不能理解思维、智能的产生、运作基理,怎么去创造智能?
 
下面是我构想中的智能系统的几个必经阶段:
1.表示
能够用某种可清晰描述的结构表示种类尽可能多的知识;
2.求解
有能力根据知识库中的已有知识进行基本的推理(完全被动的推理机?);
3.自我驱动
存在某种内在机制,使得系统有能力驱动自己进行推理(思维?),进而表现出智能。这
个阶段的一个最显著特点是——外界很难强制系统做任何事。此阶段有必要在系统中加入模
式联想能力以及与意识本身相对应的原始概念;
4.优化、复杂化
不断强化系统的模式联想能力,形成高级概念以及情感,同时采用各种措施让系统的运行
轨迹接近人类的思维方式,以提高海量知识背景下的运转效率。
我认为,在前两个阶段,系统可以说是纯粹的符号系统;在第三个阶段,开始使用连接—
—因为没有连接就难以形成联想网络;在最后一个阶段,连接的作用将变得越来越大,系统
中必然使用人工神经网络以完成复杂的模糊模式匹配/联想/检索,与此相应的,模式信息的
存放结构也将和用于存放符号之间关系的传统知识库的结构大不一样。
讲完了设想,下面谈一谈具体的实现问题:
1.知识表示
这涉及到信息的编码以及存取。通过前面帖子中关于“理解”的讨论,我认为,系统中必
须有一定数量的“原始概念”作为根基,才能让知识库从下至上建立起来。有了原始概念之
后,紧接着就是“识别”——将从感观获得的原始信息变换成可以被系统“理解”的高级概
念(难度不小...)。转换完成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存取问题了——在这里,可以仿照人
类的记忆模式进行组织(显性、隐性、短期、长期、程序、陈述...)。
需要注意的是,在高级智能系统中,“模式”也是一种知识,它的表示/保存机制我还没
有想清楚。
2.知识处理
我倾向于认为一切形式的知识处理过程都可以被描述成某种形式的“计划”(或任务),
因为这样一来,系统的一切形式的运作都将“有章可循”。我的设想是,对于上面描述的最
高级的智能系统来说,存在着一个恒定的深层意识(可以认为是第八识),而它本身就是一
个恒定的、不间断的任务,其余一切形式的意识或潜意识的运作都以它为基础开展(就像河
面上泛起的浪花)。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单单靠知识库中的原始概念,并不能让系统具有
“计划”的制定以及执行的能力,为此,我们必须通过编写代码、增加相关的原始概念,让
系统具备执行最原始的计划的能力,在这之后,我们就可以通过在知识库中增加更多、更复
杂的高级计划让系统的功能越来越强大。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计划”不但包含了我
在前面的帖子中提到的“思维框架”中的知识处理计划,还包括如何调配思维系统本身资源
(如注意力等等)的低级计划,甚至那些高级的行为,如模仿、归纳、类比等等,都可以做
为计划存放在知识库中。

关于情感等高级心理现象——我现在还在打地基,呵呵:) 等书看的足够多了、肚子里有
了墨水再来论战 :-D
 
意识恐怕是最高级的神经活动了,没有人知道
自己家中的一条小狗是否具有意识,
我们也不知道自己在懂事(记事)之前是否具有意识,
看着一些动物的动作及表现,
我甚至怀疑,树上的一只麻雀也有自己的意识
我想,在接触人类最高级的神经活动之前,有必要了解
和认识那些比较低级,比较普遍的智能活动
人刚刚出生之时,其智力水平甚至还没有一个刚刚从
蛋壳里孵出的小鸡高明多少,但却拥有无比的发展潜力
神经系统快速发育,其智力具有极高的可塑性,
一个婴儿从出生到满一岁这段时间,看似没有多大的变化,
然而,智力的雏形就是在这一段时间形成的,
研究婴儿的认知过程,对于理解人类智能会有很大的帮助
 
两天没上来,热闹了很多啊! :D
DarwinZhang兄:
终于有一致的地方了!汗 :D
自我意识确实隐藏的比较深,但他就在情感的背后。我还是认为,自我意识越强的
动物,情感越丰富,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
对于婴儿与胚胎的问题,我的看法是在胚胎阶段,由于他与外界的沟通方式很少,所
以粗略的讲,他的发育受外界的影响很小。如果在保证营养,环境足够安静的情况下,几
乎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对胎儿的发育造成伤害。在这个阶段,我觉得他的主要作用是产生
一个可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基础。并且,这个阶段,现在人们的研究并不充分。就是想研究
,也没有多少手段,所以,我就跳过了。:)由于胚胎阶段与环境的交互很少,粗略的来
讲,我觉得忽略不计好像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我粗略的想法,是先做一套人脑工作的方式的假说,如果在逻辑上找不出漏洞的话,就
从人脑工作的基础环节中,找一个适合计算机模拟的切入点,模拟一个简单的环境,争取
能让程序达到能理解最简单的自然语言的程度。剩下的就好办了。我始终认为,模拟一个
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类似沙漠的,原始社会的环境,好像还是力所能及的。
看来我要泡一下图书馆了:(
creation-zy兄:
我简单看了一下你的帖子,觉得光表示这一样,做起来就很复杂啊,我认为人工智能
关键就在于最初的上千个概念的积累。实际上,如果达到3岁儿童的知识度以后,从理论
上来说,完全可以脱离现实来理解一些抽象的东西。关键是怎样表示这最基本的知识结
构呢,难度太大了吧?
我认为在理论上没有突破的情况下,任何一种算法,都不可能解决人工智能问题的。
如果我现在认为的情感与意识的关系是对的话,推理机永远也不可能具有自我意识的。

dirk兄:理解是关键,但关键的不是理解思维、智能的产生、运作基理。而是理解动物
认知、理解环境的机制。我始终在为此努力!
lich兄的观点我深有同感。
creation-zy和mypine的谈话记录,我要先消化一下......
 
先消化一下
 
补充一点,我觉得昆虫的群体,分工合作是一种真正的社会行为,如果把一个蜂巢看作
是一个个体的话,他就显得非常成熟。我总觉得,昆虫的进化道路,与人的截然不同。其
实,这一方面,蜜蜂并不是最好的。蚂蚁的组织方式要更先进和密切一些。地球上最早的
农耕和游牧经济就是由他们形成的。几亿年前,他们就会放牧其他的昆虫(如蚜虫)和种
植真菌了。但这种方式,不论怎样进化,也达不到我们所说的智能。
 
wfzha兄:婴儿的胚胎阶段忽略我以为是不很恰当的。因为胚胎
并非与外界隔绝。目前的胎教等虽然处于萌芽阶段,但也从另外
一个方面说明胚胎阶段智力形成的重要性。
容格认为,意识是以自我为核心的(或者说在自我控制之下的)
包括思维、情感、感觉、直觉四种心理功能和内倾、外倾这两
种态度类型在内的“个性化”过程,也就是成为一个不同于他人
的独立的不可分的统一整体的发展过程。
creation-zy兄:
我以为,您的这套系统模式可能只可以用来解决某个实际问题的
可选方式。与wfzha兄的看法相似,您的划分方法我以为并不符
合智能的要求。
在具体实现上我不知道如何增加具体的原始概念。我只可以给
出法则,函数,即概念的具体运用,却不可实现概念。[:(]
我以为过去的讨论基本上是哲学式的,并无一脉相承的体系,
在深度上走得并不远,而只局限在广度的展宽上,所以可以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另外统一概念和用词很重要,这不但可以使用前人的成果,而且
可以方面交流,统一人脑通讯的“协议”,增加效率。[:)]
实际上,容格这些人的精神分析某种程度可以说很像修行,但
他们基本不受宗教的束缚而可以对人的精神现象提出更为客观
、严密的解释。
 
to wfzha兄:
您提到了“推理机不可能具有自我意识”,我认为,单纯的推理机当然不会有自我意识(
即五蕴中的“想”蕴不能凭空造作出“我”来),但是,如果我们给推理机加上“识”的能
力,“自我意识”就不再是空中楼阁了。
辩论到这个份上了,是时候搬救兵了:p
《圆觉经》云:
【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
  于一法界中,真本具,妄本空,无有分别。众生未成佛时本是佛,既成佛后还是佛。
  众生以执我故,妄起分别,分别能证所证。不知所证者,皆我心所起。故曰云何我相?
谓诸众生心所证者。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支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则知有我。是故证
取,方现我体。】
  此说明有证有取,皆是我相。因为于一法界中,无能证取所证取之分别也。
  百骸调适之时,不计有我身也。忽忘我身,忘与「亡」字同义,无也。
  四支者,四肢也。弦缓,如琴弦之失调,故曰摄养乖方。
  艾者艾草,灼艾草以治病曰灸。故针艾者,针灸也。无病时忽忘我体,有病时微加针
灸,方知有我。
  证取时即是我相,犹针艾时,方知有我。
——“心所证者”即是我相。“我执”在佛教中又称为“俱生我执”,因为一切众生,无
始以来,被此见所缠缚。
如果能够模拟各种觉受,那么“我相”就有可能形成。当然,由于智能系统不是生命,因
此,还有必要将涉及到“我”这个概念的诸识的运作机制描述一下,编写代码固化下来。
第七识与第八识:
末那译为意,为恐与意识相混故,所以不名为意,而保留末那的译音,因它执定第八识见
分 (17) 为我,而恒审思量之,所以它的特点,是「执我」和「思量」,但其行相微细,属
于潜意识,故不易察觉。它的性质,是属于有覆无记 (18),因为有覆而执我故,所以与我
疑 (19) 我见 (20) 我慢 (21) 我爱 (22) 这四烦恼,常相应不离,而别名为染污识。大地
众生,为了各有这染污识,在潜伏作崇,所以损人利己,此疆彼界,一切的思限和行动,皆
以「我」为出发点,因而把整个世界,闹得混乱而苦痛。
阿赖耶识,是无始以来,善恶种子之所寄藏处,含有能藏、所藏、我爱执藏二义,故名藏
识,或含藏识。一切众生,每动了一个善恶念,都会造成一个业种子,这种子在未生果受报
之前,是寄藏在此识中熏习,所以有能藏义。前七识的心心所法,算是能熏能缘,第八识是
它们的所熏所缘,为了它是无记性,自己没有成见,故能爱薰成种,而为前七识的习气所藏
处,所以有所藏义。若就第七识与它的关系说来,第七识是永远执定第八识的见分为我,而
为它所爱,所以有我爱执藏义。
from: http://www.mybuddhist.com/BuddDatabase/E-Book/High-Chapter15.htm
贴了这么多——好像人工智能程序中的“我”不用这么复杂吧...

>>脱离现实来理解一些抽象的东西
对人只能这样教育——从具体到抽象。但是对智能程序就不用这样曲线救国了——我们完
全可以将新概念存到知识库中,然后用语义网络对其进行适当的解释——整个“理解”过程
就算完成了。不用担心知识量的问题,只要在虚拟的简单环境中能够表现出适当的智能就已
经很成功了。
当然,到了这一步,系统仍然是“被动”的“得到”知识的(连获取都谈不上),因此,
理想的智能程序,必须有从事实中得出结论,并改变语义网络的能力(可以放到以后再讨论
吗?...)。

to DarwinZhang兄:
原始概念之所以被称为原始概念,就是因为它们和系统的程序逻辑紧密结合,不可分割。
一旦系统编写完毕,原始概念也就随之确定下来,绝对不能改变。其余的一切概念,都只能
用原始概念以及派生概念构成的语义网络来描述。
 
DarwinZhang兄:
我以为可以忽略的原因如下:
1、诚然胚胎并非与外界隔绝,但是如果与母体以外的外界隔绝的话,并不会严重影响
胎儿智力的形成,所以,我觉得从感知环境促进智能形成的角度来看,胚胎阶段只是为
婴儿感知外界环境提供一些基础:比如说基本情感、感官的形成等等。这个阶段,我们可
以通过程序模拟来实现。没有必要模拟基本情感、感官的形成过程。毕竟,这个阶段与外
界沟通少的话,对人的智力影响不大,但是如果3岁以前与外界沟通不够的话,就是天才
也会成为痴呆的。
2、对于这个阶段,目前研究的还很不成熟,即使我们想搞清楚,恐怕也没有能力。其
实胎教到底有多大的作用,恐怕目前也还是个未知数。胎教培养出天才的例子,我没有
见到,培养出感官缺陷儿的例子,倒是比比皆是。临床上这种因为胎教不当,引起听力
损伤的病例,并不算少。
你的统一概念和用词的建议,确实很好。一看就是研究学问的,比起你来,我就
业余多了。 汗~~ :D
creation-zy兄:
我对佛经研究的较少 汗~~(暖气太热了,老是出汗... :D)
我并不能真正理解佛经中的受、想、行、识。我认为,“识”是对外界环境和内在
自我的识,如果没有对这两者的强大的感知能力,你还能达到真正意义上“识”吗?
反正我认为值得怀疑:)
总之,我认为感觉很重要,一定要有对内环境和外环境的感知能力才行。(DarwinZhang兄:不要骂我,有很多想法,我没法用专业的词语来说明,谁叫我少壮不努力,而今空伤悲呢? 再汗~~~~)
昨天晚上喝得大醉,因天早上醒来,酒精的作用还没消失,所以一直出汗...(最近小
说看多了[:D]),偶然的一想法:如果我们讨论得差不多的时候,在网上搞一个开放源代
码的项目,做一个游戏,模拟原始人的社会,玩家可以控制一个原始人,然后,我们做一
些机器模拟的原始人婴儿,看看能否把它的虚拟的环境中养大。如果情节和游戏做得好
的话,估计会有人感兴趣的。刚才与creation-zy兄讨论了一下,不知道各位觉得怎么样?我觉得这可能是解决对外界环境感知能力不足的最经济的方法了。
 
>>理解是关键,但关键的不是理解思维、智能的产生、运作基理。而是理解动物认知、理解环境的机制。
不能同意啊。
但精神可嘉,虽然我始终怀疑诸位在这方面能搞出什么东西,先订个邮件看看。
 
呵呵,那我们就先统一一下概念吧 :)
智能(intelligence)
运用各种知识、手段以达到特定目的的能力。
逻辑(logic)
思维和论证有效性的规范和准则。
根(sensor)
感受器。
尘(sensibilia)
可被感知之事物、现象。
识(cognize, discern, knowledge, consciousness, awareness)
心的别名,了别之义。心对于境而了别,叫做识。
受(sensation)
即感受,领纳为义,包括苦、乐、舍三类。
思维(thought, volitional activity)
思谓能令心有造作。
意识(consciousness)
1.指第六识:意根若对法尘,即生意识。意识生时,即能于五尘之境,分别善恶好丑也。
依意根而起,了别法境之心王也。有四种之别:独头意识;五同缘意识;五俱意识;五后意
识。
2.同“思维”。
无意识(unconsciousness)
不自觉的思想、行动等。

想到的就是这些了,欢迎大家质疑、补充 :)

to wfzha兄:
根尘相接,“识”即自动升起。
我在 http://www.delphibbs.com/delphibbs/dispq.asp?lid=1272405 中描述的实验,应
该可以产生“识”了吧...

找到几篇好文:)
准全息系统论与智能计算机:
http://discovers.lamost.org/bbs/viewthread.php?tid=650&sid=ZtzsnAkO
21世纪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
http://www.souwu.com/bitfarmer/topic.asp?TOPIC_ID=9527&FORUM_ID=30&CAT_ID=14&Forum_Title=%C8%CB%B9%A4%D6%C7%C4%DC%BB%F9%B4%A1&Topic_Title=21%CA%C0%BC%CD%C8%CB%B9%A4%D6%C7%C4%DC%B5%C4%B7%A2%D5%B9%C7%F7%CA%C6

对了,关于概念的统一,如果大家有了新的想法,只要修改自己原来的帖子就可以了,不
用令开新贴——这样不会造成“版本冲突”:p
 
我想先找点认知心理学的书看看,我接触的心理学知识太偏重于临床。
另外,我觉得现在是我研究前人的经验的时候了。我学习的时候,总喜欢先自己探索,形
成第一印象,然后,再参考别人的。总觉得这样比较有创意,容易产生与众不同的思想。
但副作用也就不可避免了。否则的话,先跳到别人的条条框框中去,虽然显得专业一些,
但等学的足够专业的时候,条条框框都形成了,就没有自己的思想了。其实,知识越多
、越专业,偏见就会越大,对一些普通人都看得明白的东西视而不见。为什么我们的观察
力不如儿童强呢?因为我们的好奇心都被我们所学的知识给扼杀了:D 一点谬论,大家不
要介意:p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一段只不过是对自己不够专业的一种自我安慰罢了。我
这个人总是会给自己找出1000条理由来,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D
统一概念的事情,大家先做着,我跟着学习就行了。要让我对这些概念作个准确的定
义的话,还是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啊。我决定先学习认知心理学了:D 少壮不努力,现在补上吧!
今天与creation-zy聊了一下,有几点觉得有必要贴出来。对话过程就不贴了,贴几个
有用的片断:
我们动物有一种天生的抽象能力,不管是多么低等的动物,好像都有这种能力。我们的感觉系统就是这么工作的。这种能力,才是智能的基础。我们的智能的本质就是在不同层面上对知识进行合理的抽象、存储和读取。这是我目前的理解
但是,如何合理的抽象,是目前我遇到的最大的难题。
动物的感知外界的能力,与人对知识的抽象能力本质上相同,动物没有我们的智力是它老是拿高射炮打蚊子。动物与人的另一个差距是它们没有复杂的情感系统,不能很好地感知、认识自己
所有的感觉系统的工作都是一样的。对我们来说,感性思维是与生俱来的,理性思维(逻辑思维)是后天教育的结果。感性思维其实就是一种复杂的感觉处理系统。所以,智能与感
觉的关系密切。人是用同一种方法,来处理不同感官的抽象。包括知识的抽象。所以说,
这种抽象能力,应该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目前,我试图从感觉入手,看看能否找到突破口......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