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呈交国家计委“机密报告”曝光----专家“这会要了中国自主的软件产业的命!”(0分)

  • 主题发起人 zhaopinglu
  • 开始时间
Z

zhaopinglu

Unregistered / Unconfirmed
GUEST, unregistred user!
中国的软件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提要
  中国软件业发展的“5个远景目标”:一、孕育和发展软件企业群体;二、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国际顶尖的软件人才;三、实现软件贸易进出口平衡,并逐步成为软件出口国;四、为中国的自主软件打造有利的国际形象;五、加强在企业和政府中先进软件技术的有效运用。
  中国软件发展的“3个阶段”:第一阶段,重点发展面向国内市场的行业应用软件、跨行业应用软件、软件服务、嵌入式软件、消费类软件和安全软件;第二,重点发展出口型软件服务,尤其是软件外包出口业务;三,发展系统软件(不是操作系统软件)、办公类软件和软件开发工具。
  中国政府促进软件业发展的“7大举措”:一、培养、吸引和保留顶尖的软件人才(其中包括重新设计大学软件专业课程);二、加强软件企业、大学和政府研究机构间的沟通与联系;三、积极采用并参与制订国际技术标准(主要是微软目前强力倡导的XML技术);四、通过大型的国家级软件项目拉动软件需求增长;五、改善软件业的投资环境,提议政府建立“软件投资基金”联合世界知名风险投资公司共同投资国内软件业、加快为风险投资建立更加令或退出机制如二板市场、积极为购并行为扫除障碍等;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通过打击软件盗版来扩大市场需求;七、通过统一的跨部委协调,有效实施软件产业政策。
  在推动中国软件发展中微软能够作出的“4个贡献”:一、协助培养世界一流的软件人才;二、倡导下一代软件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三、扶持未来软件行业的支柱企业;四、促进关键行业领域的信息化进程。
  “机密报告”
  6月27日,微软突然宣布与国家计委签署金额超过62亿元的谅解备忘录。这一“迄今为止中国在软件领域最大的一个对外合作项目”在信息产业部和科技部均不知情的情况下,引发业界哗然。
  消息公布第二天,另两条惊人的消息在业界飞速流传:
  --“微软与国家计委成立合作委员会,曾培炎任主任,巴尔默任副主任。”
  --“62亿元合作意向书的签署,意味着国家计委已经全面采纳了微软关于中国软件产业发展战略的建议。”
  去年9月,微软高价聘请麦肯锡为其撰写《中国软件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并秘密提交国家计委。
  这份标明“机密”、据称花费1000万美金的报告长达150多页,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全球信息产业和软件业发展现状为背景,阐述中国发展软件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在此基础提出中国软件业发展的“5个远景目标”;第二部分,分析中国软件业的发展阶段、现状、其竞争优势及其在全球市场中的位置,提出中国软件发展应分“3个阶段”进行;第三部分,参照爱尔兰和以色列软件业发展中政府的角色定位,提出中国政府发展软件的“7举措”;最后部分,阐述在推动中国软件发展中微软能够作出的“4个贡献”。
  “机密报告”的主导思想秉承了微软高管的一贯论调:中国软件业应该效仿硬件走“贸工技”,即以市场换技术之路。因而,该报告给中国在世界软件市场中的定位是“以发展应用软件为主的、以满足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为主的软件出口国”。
  7月3日,记者致电国家计委高新技术司信息产业处邢处长。这位在与微软合作的谈判过程中计委方面的主要人物表示,“我们不会完全按照微软的报告来做”,而且邢处长一再强调,在62亿的意向书中,“计委没有任何承诺(包括在政府采购方面),主要都是微软向我们承诺”。
  但是,知悉“麦肯锡报告”内容的软件界专家和政府人士仍然惊呼:“这会要了中国自主的软件产业的命!”
  分歧仍在
  在“机密报告”中,微软指出:中国软件业的发展需要跨部委协调。此观点,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从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软件的“第一次浪潮”到现在“第三次浪潮”(见本报3月相关报道)中,制约中国软件产业化发展的一大弊端:政府各部门多头管理。报告举例说,直接参与中国软件产业政策(2000年18号文件)制定和实施的部委,至少有13家。
  而在1998年之前,基础极其薄弱的软件业远没有这般红火。科技部火炬中心计算机软件处邱晓玲处长回忆说,中国最早跟软件沾边的管理部门仅有科技部、原电子工业部和外经贸部。
  90年代初,第一批外资软件公司进入中国后,享受着比本土企业更多的优惠政策,在此情况下,本土在80年代末成长起来的包括金山在内的第一批商业软件公司顿时“哀鸿遍野”。因为意识到“中国软件企业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1995年3月,邱晓玲处长联合其他两个部委的两位处长向尚未就任科技部部长的徐冠华报告,该报告后来确立了中国软件必须“建立软件园走集中发展之路”的发展模式。1995年10月,第一批包括东软软件园在内的4个软件园获得科技部授牌。
  在邱晓玲看来,1997年10月,六大部委联合在天津举办的“全国软件产业工作座谈会”,必须作为一块里程碑载入中国软件业发展史。这是因为,软件业“第一次引发众多部委的共同关注”。邱处长回忆说,为了邀请其他部委参会她骑单车天天跑各大部委,当时去找计委时,计委根本没有管软件的人。
  在网络泡沫破灭、硬件和通讯基础设施全球饱和的大背景下,2000年下半年,随着18号文件的发布,软件业在中国急剧升温。
  18号文件确立信息产业部为软件业的主管部门,而国家计委作为中国的宏观规划部门,亦拿出巨额款项支持软件发展。2001年10月,计委与信产部在科技部原认定的20个软件园的基础上,重新认定11家“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重新认定”引发软件管理的“历史功臣”科技部的不满
(见2001年10月本报相关报道),中国软件管理存在的部门协调问题,第一次见诸报端。
  2002年2月,朱基总理访印归来后指示中国软件要在2年内赶超印度,引发了各部委赶制“赶超方案”的热潮。4-5月间,科技部和信产部分别提交中国软件发展战略报告。
  微软呈计委“机密报告”惊曝
  中国的软件产业是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发展?还是主要借靠外力?是要发展完整的产业链?还是在别人的平台之上超越式发展?曾经参与两个部委的软件发展报告起草过程的一些人士认为,政府尚没有真正想明白。
  但是,2002年6月27日,国家计委与微软件CEO巴尔默签署的一纸协议,为中国这些年来关于软件模式的探讨里程划出了一道“分水岭”。国家计委为代表的主张,此次压倒了以信产部、科技部以及北京市科委(北京市软件业的主管部门)为代表的“主张”。后者不仅长期以来为Linux和“自主的、完整的软件产业链”摇旗呐喊,还在去年年底的北京市政府采购中付诸实行。
  部门协调不力,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18号文件的有效实施。有鉴于此,微软在“机密报告”中提议,中国有必要成立一个跨部委的机构对软件业进行管理并对产业政策的执行进行协调。
  目前看来,能够而且已在承担此责任的,是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和国家信息化领导办公室(国信办)。而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兼任该小组副组长及办公室主任。中国目前电子政务工程的最高指挥权,亦归属于此。微软此番可谓“一石两鸟”。
  阻击微软的“中国.net”
  7月1日,国内某专业媒体刊发巴尔默的署名文章《技术生态系统》,号召微软、合作伙伴和政府三者联合起来建立一个全球的“技术生态系统”,以发掘基于可扩展标记语言(即XML)的网络服务的全部潜能,通过一系列智能终端设备实现个人、企业在所有时空间的“无缝连接”
  微软在中国的这个“生态系统”,已经初步成形。
  系统安全方面,微软将Win2000和Win XP在通讯层面的安全模块研发外包给中软总公司,将应用层面的硬件加密和安全模块外包给了济南得安。
  新市场:在电子政务、金融、制造等行业市场,合资公司中关村软件以及老伙伴中软、四通、托普等系统集成商可以为之“冲锋陷阵”;在无线领域,TCL已成为其Smart phone和Pocket PC 2002的最大支持者;在数字娱乐方面,微软在中国南方设立了XBOX的生产基地,并与联想结成了“数字家园”的盟友。
  老市场,即包括家用、商用PC和手提电脑在内的桌面市场,微软已用XP将联想、TCL、同方、方正、紫光等中坚力量已收于麾下。
  在.net平台上的应用软件开发方面,微软已经团结了包括中国最优秀的两家独立软件商用友、金蝶在内的几十家合作伙伴。
  微软中国公司市场总监陈国桂告诉记者,目前微软在全球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将面向PC用户的通用软件提供商的形象,切换为面向企业用户的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形象。陈称此为一项“重大的转型”。他说,2001年在国外这个进程已获飞跃发展,虽然微软去年来自企业级市场的收入只占总收入的20,但是其高达20的增长率,远高于其不到10的全球平均增长率。
  陈国桂说,在中国,2002年是转型的关键一年,而此过程目前最重要的是,“能迅速建立一些样板项目”。政府、金融、制造、电信和教育,是微软今年需要突破的5个重点行业。在6月26日开幕的软博会上,微软第一次在中国推出全系列的电子政务解决方案。陈表示,今年微软中国企业市场部1/3的市场预算都将投入到电子政务上。
  据悉,今年5月,国信办宣布将投入50个亿启动包括8个部委和15个省在内的“电子政务试点工程”,而去年科技部以搭建电子政务统一平台为主要内容的“电子政务示范工程”,将作为一个项目纳入前者体系。
  要想插足中国电子政务市场,就必须过国家保密局下属的国家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科技部下属的国家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研究中心,这两道关。前者,负责“试点工程”入网产品的安全认证;后者,负责“示范工程”的安全产品的研发和采用。
  而据国家保密局的一位高层日前私下透露,要全面抵制与微软结盟的济南得安的商用密码产品。国家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中心,已于7月3日与中科红旗达成协议,中国电子政务工程全面采用红旗Linux平台。而国家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研究中心,也将于近日与另一国内企业签署Java产品的
合作协议。
  另,微软的老对手Sun与中国科技部的一项秘密谈判日前得以提速。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Sun将向科技部提供其Java技术的全部源代码。据悉,该协议将在近日签署,但科技部此次购买的具体款项不明。一位知情人士欣喜地告诉记者,如此一来,中国将得以从根基上构造完全自主的电子政务平台。
  访华之前,巴尔默曾指出微软的四大竞争对手分别是:IBM、AOL、Linux和Java--他万万没有以,此次访华在中国取得的巨大胜利,竟然刺激了Linux和Java这两股威胁势力在中国的异常崛起。
  7月1日,北京市软件产业的主管领导、市科委愈主任紧急约见国家863专家,针对微软在中国取得的重大进展展开讨论。7月2日,愈主任就此向信产部苟仲文副部长汇报工作,7月3日,向科技部徐冠华部长汇报工作。信产部一位官员表示,我们在政府采购和软件的发展向上,一致支持愈主任。
 
来源
http://www.linuxaid.com.cn/infos/4/3/4398876.shtml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