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一下去年夏秋重庆的高温 ( 积分: 100 )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listhano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L

listhano

Unregistered / Unconfirmed
GUEST, unregistred user!
我在网上看到许多关于去年夏季秋季重庆的高温,有人说是由于三峡蓄水造成的。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在这里解释一下。
气候的变化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我们现在人类所能感受到温度的变化,基本上是来源于大气环流中的热源,某一天温度变化的尺度就等于一个天气尺度,相当于一个气旋,大约是数百公里2个数量级,某一个月的温度的变化尺度可以说相大了,就算一个气候尺度,大约相当于北半球的尺度,北半球的尺度应该有上万公里吧,也就是4个数量级。
所以说,影响某一地区气温的热源不可能是某一个水库,而且影响某一地区某一个月的高温,应该是大气环流的热源影响的。
说句实话:去年重庆的高温与三峡大坝没有关系。一个大坝筑成,形成的水库而影响某一个地区气候的变化的量级,与一个地区的高空环流影响该地区的气温不是一个量级上的。前者比如是100为2个量级,而后者就会为100000为5个量级。比较一下,两者的相加,是不是前者可以忽略不计。你看看:二者都除以1000(因为某一个局部的热源,影响一个几百平方公里的地区,应该平均分配吧),一个为0.1;另一个为100。相加等于100.1 约等于100对不对!
下垫面的影响(水库);与大气环流热源(高空)的影响相比实在是相衬见拙。
如果一个三峡水库能影响重庆的温度。那我们可以比比。南极大陆的冰盖早就融化了,你看看南极四周的海水比起三峡水库,熟大?相差几个数量级?
 
天气案不懂 顶
 
这很难说。著名的“蝴蝶效应”,不知道楼主听说过没有。
 
to younghat
“蝴蝶效应”应该有一个时间尺度,“蝴蝶效应”应该是一万年前纽约的蝴蝶。
而三峡的翅膀在很短时间里吧!
呵呵,这个话题没有意义了!
 
天气越来越热了
 
中国万网 .CN 国内域名实时注册 1元/1年 疯抢价
http://auction1.taobao.com/auction/0/item_detail-0db1-7c9a6782a480f6ede73fe75df76b1f54.jhtml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不过我想大坝的修筑是违反自然规律的。重庆的高温是在大坝修筑之后,之前是没有的,那么,从逻辑上讲,至少可以说:大坝的修筑可能是导致重庆大旱的原因。而你无法肯定的说,完全不是大坝的原因。
 
同意楼上的!
 
与天斗,其祸无穷。民间说长江黄河各是一条巨龙,修了大坝后,这条巨龙就会被腰斩,从而渐渐地死去。
 
任何违背自然规律的事都会的到自然的惩罚。与大自然相比,人类是渺小,但很多人还是喜欢去做这些事。
 
不好说呀/.
 
重庆和南极的纬度不一样,能不能比较啊?
 
从科学的态度上讲,要证明一件事情对某个事物没有产生影响,比证明一件事情对某个事物产生影响相对要困难一些。这件事情如果对某个事情产生影响可以通过逻辑判断推理来提出猜测(主意,此处还是猜测,根据因果关系的猜测),然后根据猜测去征实是否如此,当获得完全征实后,可以比较肯定的说某件事情对某个事物产生了影响。而反之,如果想说这件事情对某个事物没有产生影响需要首先从因果关系上排除存在的关系,如果不能排除因果推断,需要从其它方面寻找直接或者间接的对这个事物产生影响的其它事件来证明(主观上推断)这件事情对事物没有产生影响,这个证明需要你寻找别的证据(因为因果推论上目前无法排除当前事件对事物产生了影响)直到找寻完所有的证据后,找到真正对这个事物产生影响的另外一个(或者多个)事件,并且这个另外的事件对事物产生的影响足够大(至少比你此刻要证明对这个事物没有产生影响的这个事件所怀疑的影响大很多,且占绝对优势)的时候(这里需要把所为“其它事件”作为查找事件按照上面我提到的证明某个事件对某个事物产生影响的方式论证这个“其它事件”确实对这个事物产生了影响,这个论证必须完成),你才能说你想证明这件事情没有对这个事物产生影响的设想成立!
如果没有完成上面的论证,开口就说“绝对没有影响”本身就不是科学的态度,明显是有非科学的考量在主导结论,因此这个结论的可信度就非常低,即使假设事实真的和结论一致,在没有科学证明的情况下,这个结论仍然不可以说是“绝对”或者说是“定理”。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歌德巴赫猜想(因为自然数无穷大,所以永远无法证明完所有“其它”情况,即使歌德巴赫猜想一直都是正确的,但不能说绝对是真理--因为没有从科学上完成论证)!
 
另外找篇老文章你看看:
南方日报
2002-07-18
三峡水库蓄水后,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湖将成为“空调”,使山城气候冬暖夏凉。这是中科院三峡水库形成监测研究项目历时5年的论证结果之一。
该项目属中科院重点科研项目,并于日前通过评审。研究表明,三峡水库将淹没632平方公里陆地,库容393亿立方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湖。库区原有河流的水文特性、水化学性质、沉积物类型等都将发生变化。届时,三峡水库好比一个被群山环抱的“内陆海”,周围的空气湿度明显增加,库区形成湿润多雨的气候,水生动植物、鸟类亦会增加。以前,由于长江三峡水流较急,生活在湖泊地区的鸟类几乎无立足之地,水库形成后,宽阔的湖面和温暖的气候将成为鸟儿们生活的“天堂”。
“其实受益最大的是重庆市民。”参与该项目的专家说,理论研究表明,三峡水库形成后,393亿立方米的水,就好比一个巨大的“天然空调”,盛夏,它能帮火炉山城降温;冬天则会因这个大“空调”升温。据估计,夏天气温可能会因此下降5摄氏度;冬天气温可能会上升3到4摄氏度。
=======================
这些专家横竖都是一张嘴,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唉。
 
到这里发一个关于气候方面的描述性的贴子纯属于非本论坛技术之外的话题。目的,为的是活跃一下这里的非专业技术型的气氛。至于是这样还那样不必说,有人肯回答就是本论坛的好事儿。有人争议更是这里的人气旺盛的表现。谢谢0117。
 
南方日报的报道,其说法跟气候没有关系,至少说它是在描述水库,不是在描述气候。
而且,它是一个报道,不可能算上一个专家。如果是专家也是“特色”专家。不是气候专家。
呵呵呵。
我们中国专家可真多!
 
肯得定的是三峡的原因了,专家说话都是反的
 
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关注
 
三峡工程在一片争论声中开建,那些御用专家们就迫不及待地宣布:三峡建成之后,将发挥防洪的效能,且三峡防洪功能是第一位的,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长江洪水的威胁。会成为调节四川盆地气候的空调。夏天它能使沿江地带降温;冬天则因这个大空调而不再寒冷,三峡区域将呈现冬暖夏凉的气候特征。三峡大坝不会碍航,长江这条黄金水道畅通无阻……
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终于蓄水成库了,由02年的135米而到05年的155米,媒体和专家照例按宣传口径发布普天同庆一片欢腾的报道。质疑和清醒的声音的发出和传播都是那么地困难,几乎湮没在一片喝彩的主流声音中了。网上倒是不乏反对的声音,但多为不谙内情的人的发言。虽不乏真知灼见,但往往热议不到点子上。
那些主流派专家们,照例出来进行粉饰工程。你说不好他就说好,你挑问题他就来给你个七虚三实且不无误导的“解答”,反正一般网民们,也不可能生而知之地对这方面专业知识有深入了解。就算你质疑,也往往抓不住他的痛处。
但是自然地理和大小气候的改变,却不因谁对谁错而稍有停滞。因此,我一直试图写些什么。
近年长江科考的发现,对长江的成因有了直观的证据。在科考队发现,宜宾以上的向家坝坝址,位于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之间的另一构造与地形捩点,那里地面以下2500米有断层存在,地表现有水温达到摄氏七十多度的温泉。而三峡的长江古河床已抬升到海拔巫山等地1350米的高度(河面高度不足100米);在江汉平原,同期沉积则埋藏于地面以下1000米左右,而且这一区域至今还在强烈下降。强烈上升区与强烈下降区之间的转折部位恰在三峡出口的南津关附近,那里有个明显可见的九蜿溪断裂,从总体上看对南津关以上40公里的三峡大坝坝基很不利。
参与过多次长江科考、有“世界河王”美誉的杨联康(国家国土资源部研究员)近年多次对外界指出:
“不能只用地质学家的平面视角,因为它几乎与三峡峡谷毫无关系,只可以适用古比雪夫、阿斯旺等众多平原水库,而按照地貌学家的观点,三峡的问题恰恰出在250万年来峡谷迅速抬升,邻区明显沉降上,即这是一个时间、空间的四度空间问题。”
“不宜照抄所谓‘国内外工程实践表明由水库造成的触发地震,一般不超过这一地区天然地震震级’结论。因为中国大河存在世界最严峻的新构造运动形势。”
根据他的调查:古长江已证实抬升为1250米,而在清江与长江三峡的分水岭上,古长江河床抬升到了1800米以上。(记者注:在远古长江故道的清江沐抚大峡谷两旁山顶上,本人也发现了1600米山顶上存在古长江河床)。而三峡工程论证报告使用的抬升高度仅300米,对于论证地壳活动性属严重失误。此结果明显影响对诱发地震强度的认定,有过于倾向问题不大的不科学态度,必须重视研究搞清楚!
2003年6月份三峡蓄水成库,三个月后的9月15日20时30分,大坝以西直线距离300多公里的长江南岸鄂西利川市建南镇黄金村,一口废弃多年的古盐井突然发生强烈天然气井喷。这个井口直径6.25厘米,底部有4个气体喷口同时穿越地层向上喷发,日泄漏量约4万立方米,喷发的气体高达20米,震耳欲聋的气流声在几百米外都能听见。(在长江南岸方斗山背后。与长江直线距离不过几十公里。)
2003年12月19日20时31分,三峡水库诱发了蓄水成库以来最大的地震——大坝以西直线距离80公里巴东小溪河西岸马鬃山村,发生了烈度为2.5级左右的地震。三天后,距大坝以西直线距离300多公里长江北岸开县天然气发生井喷,导致244人死。(与长江直线距离也不过数十公里。)
2006年3月26日,开县再次发生井喷,火焰高达百米,数日方反压制服。(与长江直线距离同为几十公里。)
上述的这些事例,一直被当作单个偶发的事例,没有将它联系三峡蓄水、对自然生态的多重改变来看。据我多年调查研判:这些偶发事件,都与三峡蓄水后地表水压陡然增强有关。三峡蓄水之初的蓄水高程是海拔135米,库容123亿方,而到今年工程全部竣工时,蓄水高程将达到海拔175米,库容为393亿立方,是此前库容的三倍多,相应来说,对地表地层的压力也增大了几倍,岩溶地形的断裂、岩隙、溶洞为库水高强的下压力渗流,三峡可能面临更为诱发地震、压迫川东天然气田导致井喷的严峻形势。二次蓄水发生的几千次中小地震是一种信号,这是地层在积蓄能量,一但蓄水75米的高压强到来,可能的变数风险就会增高。
科学研究已清楚表明,修建大型水库一定会诱发一定程度的地震。二次蓄水几个月后,据湖北省地震台网测定,10月27日18时52分04秒,在湖北省随州市三里岗附近发生4.7级地震。此次地震震中地区震感强烈,个别土坯房倒塌,小部分房屋开裂。震中周边地区襄樊、锺祥、荆门、荆州、宜昌、天门、武汉、黄陂等地有感。其后当地又续发至少50次微震。10月28日13时,随州市三里岗附近再次发生4.2级余震,震中区震感强烈。这次地震是二十多年来发生在湖北境内最大的一次地震。 地距三峡大坝不过几百公里,有地质学家认为和三峡水库的建成有关。
一个地质学者告诉我:“蓄水三个月半年到三两年,就发生这么多事故,和我们论证三峡工程时,对地下情况调查不明有关,三峡工程上得太仓促了啊。井喷在蓄水前期就一再发生,显而易见是库水压迫岩溶地形裂隙孔洞,形成地下水渗压压迫地下气田所致。而蓄水三年间发生这些变故的时间,对于地质时间来说,就相当于人之一秒。换言之,就是说在地质的时间里,蓄水才一秒钟地下就发生反应了。”
那么,就到该反思三峡工程上马不科学不民主的时候了。反对意见那么高,不明情况那么多,14个专项论证报告,有五个报告专家组不签字,都挡不住政治工程的强硬上马。可能没有哪个国家敢于在地质情况如此不明,超过1/3工程论证报告专家组不签字的情况下,还能强行上马。论证时,反对者请出去,赞成者请进来,排除异已意见,一切皆往有利论证,最后得出的结果可想而知。象水坝实力很强的美国,其论证方式却相反,人家是要把反面的可能一一证倒了,才可能心里有底工程上马。
换种思维看问题:当年全国人大票决三峡工程时,2000多个代表们,有几个人对地质、水工、大坝方面有专业知识?既没有,负责任的态度就应该是投弃权票,因为你不能对你不清楚不了解的事情表态和行使表决权,如果你这么做了,你这是对国家的渎职,你这是对人民的犯罪!但三峡票决只有100多票反对,600多票弃权,高达1000多票赞成。当然再以进程的眼光看,这已经是多年被讥为人大表全票通过敲橡皮图章的一种进步了。
按说三峡水库建成了,水面增加了,气候应该更加湿润才是。却不想蓄水156米,迎来的却是川东建国以来五十年来最严重的干旱。高温酷暑天气连创四川最高记录,不但持续时间长,而且气温更是破记录的达到45度(这还是官方公布的温度。很多重庆人认为远远要高于这个温度。)。重庆遭受百年未遇大旱,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90.7亿元人民币,其中农业损失农作物受旱面积超过2000万亩,粮食减产超过3成,有820万人出现临时饮水困难。
去年夏天到今年春天,大旱一直持续着,重庆长江段成了一条细流,上游金沙江的梯级水库却还在“按计划”蓄水。三峡下游的洞庭湖,自打三峡蓄水起,就开始露出干涸面目,以往烟波浩淼的东洞庭,如今干得几乎徒步可以涉过。鄱阳湖也迎来了干旱。二湖流域可是自古“江南”的核心区啊!
不管作用多大,三峡成库事实上改变了整个长江流域生态。
不是说冬暖夏凉么?会增加降雨么?怎么修了三峡工程气温反而升高得更厉害?政府和那些专家们哪里去了?为什么不对此作出解释?这些专家们在左推右搪中找不出合适的理由。如果说三峡对气候没有影响,那是瞎说。因为前一段就是这些权威部门言之凿凿地说三峡将对气候产生影响(冬暖夏凉空调说),现在突然说没有了,那不是证明此前的说法是狗戴嚼子——胡勒么?如果有影响,为什么不像所说的降温作用,而是持续高温干旱?
最后御用专家们总算找到借口了,那就是“全球大气候转暖”,简言之就是四川大旱和三峡工程无关,是整个地球变了。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估室主任张强认为,四川高温现象是在大系统背景下造成的,今夏副热带高压“西深积点”普遍高于往年,整体副热带高压较往年向偏西偏北偏移,且持续时间也很长。他认为目前流行的“木桶效应”说并无充分科学依据。
张强说,三峡流域长度虽长,但宽度并不大,对沿途流域气候的影响很小,对四川盆地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而且据科学模拟三峡试验表明,三峡大坝的修筑不但不会导致周边地区乾旱,反而会提高降水约百分之十左右。
不信?那你有本事证明给我看?
北京地理环境学者王红旗抛出的“木桶理论”,认为四川盆地形似一个木桶,最短的一块板就是长江三峡这个海拔多几十米到100多米的峡江缺口:四川盆地周围高山环绕,仅有一条长江与外界连通,而三峡是四川盆地的唯一缺口,是它与外界水汽交换的重要通道。现在在这个缺口上突然被人为加了一道200米高的“悬崖”,就不可避免地要阻碍长江的水汽流通。生活在长江川江边的人都有体会:以前从宜昌到重庆段的长江上,江风非常大,并且是从下游向上游吹,蓄水后明显感觉上风没有以前大了。这无疑证明了三峡大坝的阻风效应。
他没有注意到的另一个问题是:江风凉爽,是低进的,冷空气比重大,所以总是处于地面或河面的最底层流动,它带来川东和四川盆地降雨的另一个必要前提:不是有了积雨云和输送了水汽进去就会形成降雨,降雨的原理是冷暖气流错锋形成的,没有地面的凉风,中高层的积雨云是形不成滴降到地面的,往往它就飘走了,飘到周边地区去了。比如湖北江汉平原和秦岭大巴山地,降雨量就比蓄水前的往年多了将近10%。这个预计增量却是原来专家们预计在三峡重庆区间的增量。所以无论你山头上是否寒风呼啸,山谷峡江里面却热浪滚滚,大气候对小气候不起作用。
这个原理和中国北方近几十年干旱类似,北方的植被河流被破坏了,地表温度相对就上升了许多,积雨云飘到上空,却眼巴巴地瞧着它飘走,形不成降雨,却形成了干旱的恶性循环。这也能解释为什么越是森林植被和原始地貌维护得好的地方,降雨量总是那样丰富。中国古人将这叫作“接地气”,云层接不到地气就形不成降雨。按现代科学解释就是必须给出降雨前提——错锋,地面温度过高,往往形成向上的干暖气流顶托,暖湿气流形成的积雨云下不去,冷暖气流错锋形成冷凝降雨无法达成。
这里我试解构一下川东去夏今春的高温干旱原因。
修三峡大坝前,长江之水一泻千里。从青藏高原上汇积的雪水奔腾不息,给四川盆地带来清凉水源的同时,也将四川盆地内的热量带走。同时反向支持了凉风水汽自三峡进入川东和四川盆地。这种冷暖流交错造成了这一线的丰富降雨,三峡区间和川东重庆,历来是降雨丰富的地方,一般年降雨在1500毫米左右。
蓄水以后,上千公里江流变得非常缓慢,库区内的700公里水基本上是死水一潭,完全丧失带走热量和散发的能力。流动的水在流动过程中温度不会上升太大。快速流动的水不但可以保证自身的冷却,还可将周围的热量带走和释散,对周围环境起到天然调节。但一潭死水就不同,因为它不流动,所以在阳光照射下会很快升温。热量不被水流带走,便持续积累在水库内部。它不但不降温反而成了个“聚热器”,夜晚在陆地气温下降后,水库仍会向周围环境释放白天饱含吸取的热量(因为水的比热大,这也是农民在夜晚向稻田里面放水,以防止稻田被冻的原因)。这就有如在四川盆地口安装了一块巨大的太阳能电板,持续不断对周围地区加热,导致水库周围地区气温升高。而高温又促使水库内水蒸汽继续蒸发,就在四川盆地入口处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高温水蒸气带,形成历久不散的“桑拿天”。
同时三峡大坝将最重要的与流流相反方向流动的冷湿凉风阻挡了。有专家说三峡大坝阻挡不了大气候,但三峡大坝却能阻挡最重要的在峡江底部流动的湿冷凉风,再加上闷在峡江盆地里的湿热就如同火炉般,将任何籍此进入四川的冷湿气流加热或削减、顶托掉。透过三峡进入四川的冷湿气流都将被这个湿热气压带消弱。四川盆地没有被大坝堵死,也将被这个火炉毁掉:没有风进入相对封闭的峡江,空气不流通散热不畅,外来的冷湿气流又被阻隔,热量无法排出,反而在盆地及出口处不断聚集,雨又降不下来,高温干旱就势不可免,四川真的就成一个火炉了。
而专家又“及时”地站出来说话:不要对三峡工程蓄洪能力期望过高,三峡的库容其实有限。全盘推翻了论证上马时“三峡工和建成之日,即是长江告别洪患之时”的说法。然后发现三峡大坝碍航,长江这条黄金水道事实上被人为破坏了。于是秘而不宣的补救措施出来了,准备在宜昌到三峡大坝区间再修一条几十亿元的专用公路(事实上为修建三峡工程,早已建成这样一条专用公路。不知为什么,最近不许民用车过了。三峡的翻坝运输一时受阻。)。再而后船闸通行能力只能达到设计的一半,再次证明了“为通过而一切皆往有利方向论证”的不科学反民主将要付出多么沉重的代价!
 
to modula-2
看完你的文章很精彩!
我不是搞地质的,因此这方面的问题我不敢诓下结论。
气候方面的我可以说说:
你举的例子论证不够充分,最起码你不懂天气学,就是大气的规律。从冷空气角度讲。
大气中冷空气是从西北方向输送来得,你说的冷空气是地层,而且来去的方向也不对,即使存在,也是很小的数量级的。
要说水库蓄水,影响当地天气,你可以从大气的环流角度来证明;如果是由于水库蓄水造成重庆高温。
你可以这样看待水库蓄水影响大气环流:水库蓄水了,造成水库方圆几百公里甚至是几千公里的地面产生一个很强的夏季冷高压(肯定是带状的了),这样水库的上游,也就是水库的上风方的西面,其上空的大气产生一个持续很就的暖高压脊,这个地方正好是重庆的市区,在暖高压的影响下,使其本地的空气加热,这样就造成了重庆的去年持续的高温。
就我的经验是:一般水库的建成,往往是水库的西面(上风方)干旱少雨;东面多雨,而且大部分是局部的阵雨。这是一般的小型水库。大型的我就没有观察过。
你要说明水库蓄水造成重庆高温,要从大气环流入手,才能说明问题。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