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办?现在深圳,今天参加招聘会,工作没着落,手机也丢了, 想哭???????(100分)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jerremy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J

jerremy

Unregistered / Unconfirmed
GUEST, unregistred user!
站了十二个小时,下火车,我被深圳征服了,我的梦想的地方。
今天去招聘会,我崩溃,没几家要Delphi程序员,都是Java,我比较熟悉,没有开发过项目,用Delphi开发过三个项目,都在用,甚至找份程序员的工作都很难。
后来,在跟公司交谈时,手机奉献给了深圳,我的妈。
我该怎么办,过两天要回武汉。
??????????????
 
出门在外自己要多加小心,不管怎样找朋友借点钱快回家
如实在不行留言给我,我深圳有朋友 ,一定可以帮你
 
同情中!
 
真的吗,我正打算去深圳呢??那周边城市呢,如 东莞,中山,等等呢??????????
 
越繁荣的地方,垃圾越多
 
若回武汉,要找程序员的工作,与我联系。bdj@whdahua.com。
前提:delphi能通过基础测试和实作测试。
不知为什么深圳是那么梦想的地方,感觉你该去上海试试运气:D
 
同情,同情,广州就业也不好!
 
建议你们别来深圳!我在深圳两年都受够了。
首先,深圳很不安全,如果你在深圳呆一年没有丢过东西那才叫奇怪!我今年被小偷砸烂防盗门
偷去笔记本电脑一台(价值一万二千),数码相机一部(价值5000)。然后在7月份在车上
又被小偷偷走一部手机。我可是时时刻刻都小心谨慎的人,但被偷时一点都没觉察到,看来深圳
小偷实在是狡猾,你可以随机在深圳问一下别人,十个人中恐怕有半数以上在车上被偷过。
深圳上海宾馆附近经常有一帮小偷光天化日之下对行人进行抢劫。
其次,深圳的管理很乱。本来都说取消暂住证费的,可是又被巧立名目收取什么垃圾费,我上
个月都交了60元,只给了一张收据。经常晚上你就能遇见查暂住证的,如果没有就会被呆到关外,
当然如果你舍得交300元罚款就免了,总之,一切是从你要钱的。
还有很多很多不如意,由于时间关系不能一一列举。
中国加入了WTO,深圳已经失去它往日的地位了。建议大家去上海!
 
同意楼上的,深圳的小偷,也许是全国一流的!NND。
 
同情~~~~~~~
 
up up up
这种地方怎样受得了。
 
给我一个邮件吧 keepyea@163.com
 
哦,不用了。看了你的其他贴子,号称精通的菜鸟啊:D
 
是 c~c 太霉还是我运气好?我在深圳待了2年,没丢过东西呀! 我就住上海宾馆边上,
经常半夜3点从公司走路回家,也没遇到匪徒(他们晚上不加班?呵呵)
想出来闯的话,还是选上海吧,深圳毕竟在走下坡路。
 
转贴。
作者: 我为伊狂(2002-11-16 17:30:31.0)

  2002年10月12日,深圳,阳光明媚。
  莲花山上,小平同志目光深邃,步履矫健……
  莲花山下,第四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隆重开幕。这一年一度的高
交会不但是深圳市全力以赴的重要经济活动,同时也成了深圳市的一大节日和胜
景。每届高交会都有成千上万的观众涌入会场,不少人就是为了看一个新奇。不
过,与往届相比,今年的高交会多少让深圳人有一点沉重,因为不久前传出消息,
在深圳本土发展起来的两大高科技企业——中兴和华为拟把总部迁往上海!在中
国四大通讯设备商“巨大中华”(巨龙、大唐、中兴、华为)之中,中兴和华为
在这个称呼中虽然靠后,但这两大企业的实力却居于前列。作为深圳的两大骨干
企业,中兴和华为对有志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深圳可谓意义重大,因此,无论
中兴和华为要“弃”深圳而去的消息是真是假,都足以震撼直插云霄的赛格广场。

  对于深圳来说,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了。2002年9月16日平安保险于上
海宣布,将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投资20亿元建造平安金融大厦,据称这座大厦
“约有交通银行大厦和中银大厦合起来大小”。这听起来好像是深圳企业北上扩
张,但据业内人士称,平安保险的核心业务部门已基本迁往上海,包括不久前迁
出的的集团投资管理中心,平安保险已经“金蝉脱壳”——公司实际上已迁往上
海,但名义上的总部还留在深圳。2000年以来,关于平安保险欲迁上海的传闻一
直不断,平安保险也似乎特意避开这个话题,在“迁都”问题上采取了低调的逐
步转移策略,因而没有引起太多关注。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更令人震撼的消息接踵而至。有媒体披露,招商银行
迁址上海一事正在全面论证之中。尽管“迁都”消息马上被招行高层否认,但招
商银行似乎也在实施和平安保险相同的策略,逐步脱“壳”。早在去年,招商银
行已经把信用卡中心迁至上海,经过一年的良性运作,招行信用卡中心将于2002
年12月1日正式向全国发行贷记卡。招商银行同平安保险一样,都是深圳本土发展
起来的金融企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之后都成为在国内有影响有竞争力的大型金
融企业,而且招商银行还是深圳市排名第一的纳税大户,因此招商银行总部如果
迁往上海的话,对深圳的打击可想而知。
  金融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如同地王大厦和赛格广场一样,支撑起特区经济
的绚丽天空。招行和平保,是深圳金融产业的龙头;中兴和华为,是深圳高新技
术产业的骨干。如果这四大金刚脱“壳”而去,深圳的金融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无疑被釜底抽薪,深圳还能有未来吗?纵览风云的地王大厦和赛格广场还能风光
依旧吗?
  除了这四大金刚的“迁都”传闻外,还有一些已经是事实但似乎不重要的消
息——中信证券总部拟回迁北京,去年才在深圳成立的汉唐证券总部已迁往上海,
另外,全球500强之首的沃尔玛在未来一段时间沃尔玛将会把采购总部由深圳北迁
到上海。沃尔玛“迁都”不但严重打击了深圳建设国际物流中心的信心,而且给
深圳吸引外资的努力泼上一瓢冷水。众所周知,跨国大公司在深圳设立分公司的
本来就很少(一般都会选择上海、北京、广州以及细部的成都),更不用说地区
总部了。因此,如沃尔玛真的再将采购部迁往上海,那将对深圳构成巨大压力。
实际上,近年来深圳引进的外资虽在增长,但主要还是来自香港的资金,统计显
示,日本、韩国以及新加坡对深圳的投资呈递减趋势。
  一江春水向东流,各路人才也随潮流而动,把目光投向长三角地区。90年代
以前,深圳及其周围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曾是各路人才争相涌入的热土,导致中西
部省市一度有“孔雀东南飞”之怨。目前深圳虽然仍是就业热点城市,宝安北路
的人才大市场虽然依旧是人头攒动,但深圳对人才的吸引力却已今非昔比了。最
近的一份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表明,上海与北京是大学生心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城
市,32.37%的大学生将上海作为第一就业目标,北京以27.67%居第二位,深圳以
12.13%位居第三。当然,深圳现在人才引进目标趋向高级。80年代,深圳依靠各
省市调进人才成就了一个现代化的特区,90年代深圳着力引进重点大学人才迅速
发展了金融业何高新技术等产业,21世纪深圳将重点引进海外留学人员以推动深
圳的二次创业和发展。为此,深圳推出了引进海外人才七大举措,着力打造国际
人才“自由港”,到2002年9月30日为止,深圳市共引进了751名海外留学人员,
这个数字在去年全年引进人才总量283人的基础上已经翻了一番,显得形势很好。
但上海、北京、广州似乎对“海归派”更有吸引力。正在建设人才高地的上海,
是“海归派”首选的城市。2001年,上海吸引海外留学人员比上年增长了95%。在
此落户的近2000家“海归派”企业,几乎占据了
全国“海归派”企业的半壁江山。到今年9月,上海就已吸引海外留学人员3万多
人,同时期的北京和广州吸引人才的势头也很猛。对于这种情况,业内人士认为,
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吸引力不如北京、上海,是由于这两个地方的跨国公司更多,
导致人才聚集效应。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深圳对面的香港人普遍希望北上上海、北京工作。据香港
政府最近对香港市民的一项调查表明:70%的香港人愿意降低10%左右的薪水到
内地工作,44%的香港人选择上海,9%的人愿去北京,选择广东的占22%,上海
成为港人首选的城市。据说,在香港有一句流行的话——你多久没去上海了?
  显然,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和人才正把目光抛向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在
这场关于21世纪经济话语权的竞争与高级人才的争夺之中,深圳显然已经落于下
风。没有了政策优势,又受制于经济地理条件,深圳的这种劣势在竞争中越来越
明显。
  深圳,曾经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曾经是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曾经
创造了诸多奇迹的经济特区,曾经是光芒四射的年轻城市,但到现在似乎已黯然
失色。
  为什么要抛弃了深圳?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问,当初为什么会选择深圳?
历史的选择
  为什么要抛弃了深圳?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问,当初为什么会选择深圳?
  1979年,共和国百废待兴,但春寒犹料峭。在那个百废待兴的激昂时代,只
有改革,共和国才能看到希望的田野,只有开放,共和国才能展开春天的故事,
而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在哪里呢?邓小平注意到南海边的这个小渔村,就在这里划
了一个圈。这个圈的份量和意义不必多说,但在当时却引起了争议。创办深圳等
四个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和突破。然而,国内对办特区一开始
就有不同意见,担心是搞资本主义。争论的结果是经济特区还是要搞,但要与作
为社会主义主体的内地隔绝开,于是在深圳特区边上树立了一道水泥墙,以此隔
开经济特区和内地。这道水泥墙就是香港人和深圳人所说的二线关(深圳与香港
之间为一线关),深圳人对于这道关有爱有恨,下面我们再详细来谈它。
  时代选择了深圳,但也只有深圳才能担当时代赋予的重任。深圳,毗邻香港,
以这个地理优势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的确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只有两个资本
主义经济的发达地区(澳门太小,经济也不发达),那就是香港和台湾。厦门具
有面向台湾的地理优势,在1979年7月与深圳、珠海、汕头同时被国务院确定试办
经济特区,但厦门与台湾之间大海相隔太远,交通不便,地理优势显然不如水陆
相连的深圳和香港,而且厦门当时还是军事前沿阵地,不像深圳口岸一直和香港
保持着紧密来往。可以说,深圳命中注定要成为一个开创中国新时代的幸运儿。
事实上也是这样。到20世纪末,人们回首中国经济特区20年的发展里程时,发现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1988年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建立海南经济特
区的决议)中只有深圳特区的发展最好,深圳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厦门和汕头因
走私而元气大伤,珠海至今仍在吞咽当年重复建设的苦果,海南则饱尝了房地产
泡沫破裂之后带来痛苦。
  但是,深圳特区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深圳特区的建设是从蛇口开始的,
从荒山野岭的“蛇口”起步,其中之艰辛可想而知。在“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建
立之初,建设者们喊出了一个“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但就是
这个在现在深入人心的口号却在当时招来全国一片抗议之声。现在中央电视台正
在播出的《激情年代》就反映了这段真实的历史。现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
就是生命”的标语牌依然屹立在蛇口工业区,依然成为特区精神的标志之一。到
了1984年,深圳特区已经初具规模,但海外媒体这时候却说中国经济特区就是建
高楼大厦,同时国内对特区是否成功的疑问不断,对于中国是否需要办特区仍不
能理解。1984年1月24日至2月17日,邓小平去南方,特地视察了深圳、珠海、厦
门三个特区。经过考察,他对特区的成就表示满意,并分别为三个特区题词,给
深圳的题词是:“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此后,关于深圳发展道路的争论才逐渐淡化下来,深圳也打破了从前依靠外贸出
口的产业格局,在继续发展以轻工、服装、手表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体的“三
来一补”工业外,开始和中国科学院合作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从此开始了崭新
的发展,于是有了现在的康佳、赛格、华强、
飞亚达和华为等。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再次就特区发表讲话说:“现在我可以
放胆地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决定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成功的。所有的怀疑
都可以消除了。”
  深圳经济特区是成功的。多年来,深圳不但为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尽早实现
深港衔接,作出了巨大贡献,发挥了任何其他地区所无法替代的作用,而且在中
国的改革开放中成功地担负了窗口和试验田的作用。1992年邓小平第二次到深圳
后,深圳又开始了新的腾飞。80年代,160米高的国贸大厦以“三天一层楼”的速
度创造了“深圳奇迹”;90年代,383米高的地王大厦又以“九天四层楼”创造了
新的深圳速度。现在,深圳为完成深港衔接的历史任务,正在继续快速运转。80
年代深圳建立了第一家中科院与地市合办的深圳科技工业园,科技园在建设早期
一时间成为国内各地建设高新技术园区的蓝本;90年代深圳成功举办了中国国际
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
时代的变迁
  但是,1998年以来深圳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发展活力逐步下降。其原因
首先来自河对岸、海那边的香港。
  香港,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成功地从制造业主导经济体系转型至服务业。在
这个过程中,香港不仅是深圳出口的主要对象,也是深圳的最重要海外投资来源,
而且香港人也是深圳消费的主力军。香港对深圳的投资一直保持在60%以上,而
且由于近年来日本、韩国以及新加坡对深圳的投资呈递减趋势,香港对深投资更
显重要。在消费方面,香港人纷纷北上置业、娱乐极大地促进了深圳消费。在深
圳有个笑话,说深圳对港人消费颇有微辞,认为港人不仅抬高了深圳的房地产价
格,而且也提升了深圳“小姐”的身价,对深圳人消费不利。另外,近年深圳方
面一直竭力促进深港之间24小时通关,以更方便港人北上消费,但香港方面反应
冷淡,二者矛盾隐约可见,但也显示了港人北上消费对深圳的影响。出口、消费
以及投资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三套马车,而在深圳经济的三套马车中香港都显得举
足轻重。
  自1997亚洲金融风暴后,香港经济一蹶不振,其中香港四大行业表现尤甚。
过去十多年来的地产泡沫不但令香港经济急速增长,同时也导致租金及薪酬上升,
削弱了香港作为金融及服务中心的竞争力,尤其在金融风暴后表现更为突出。回
顾香港的经济状况,自1974年至1997年间,二十多年来香港从未出现过通缩,但
自金融风暴后,消费物价便一直持续下调,增长比率由正变负,于1999年8月更出
现负6.1%的新低,目前香港业界陷入40年以来的最低潮。尽管深圳依托国内良好
的经济形势,经济还能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但香港经济的持续低迷带来的负面影
响却在逐步扩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从局部试验性的阶段开始向普遍
改革推进。搞市场经济、对外开放、与国际市场接轨,已经成为全中国的要求,
不能再把优惠局限于几个特殊的区域。而这也意味着,在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
经济特区正在越来越失去其特殊性。尽管每一个经济特区都不愿意放弃其特殊性,
但它们仍然不能不接受一个越来越明显的现实:经济特区在中国的历史使命已经
完结。加入WTO后,“经济特区”似乎更没有存在的理由,因为经济特区是与WTO
的精神相违背的。可见,在对外与对内开放的双重压力之下,经济特区的存在已
经丧失了重要的政策基础,窗口作用显著下降的深圳难以再享有特殊政策和照顾,
来担负改革试验田的重任。此外,深圳需要直接面对来自国内其他城市的竞争。
然而,对深圳经济打击最大的还是2000年深圳交易所停止发行新股,导致深圳的
资金流量减少,直接影响了深圳金融业以至整体经济的发展。
资本的兴衰
  “深圳经济特区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也是金融业大发展的历史。”
  这是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黄丽满同志在2002年09月26日的讲话。
这个评价很到位,而且可以进一步说,深圳经济特区这12年(1990-2002)的发展
历史,就是金融业大发展的历史。金融业已经成为深圳经济的一根台柱。
  说到深圳的金融业,首先要提到的就是招商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
  作为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先行者,招商银行在一九八六年十一月经中国人
民银行批准成立。招商银行由招商局出资人民币一亿元,于一九八七年四月八日
在深圳蛇口正式挂牌成立。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截止2001年12月底,招行总
资产已逾3000亿元,累计实现税利逾231多亿元。在英国《银行家》杂志“世界1
000家大银行”2002年度排名中,招商银行位居第273位,已经超过世界1000家大
银行的中等规模水平;在《欧洲货币》1999年度“亚洲最大100家银行”排名中,
招商银行"股本回报率"居亚洲银行业首位。招商银行以不足国内银行4‰的从业人
员、2‰的机构网点支撑了约1.6%的资产规模、约6%的效益,以“科技兴行”的发
展战略在中国银行业确立自己坚实的地位。如果连招行“迁都”了,深圳人的失
落和伤感可想而知,因为不知道深圳的奋斗目标在哪里。
  深圳发展银行成立于1987年12月28日,是建国以来历史上第一家向社会公众
公开发售股票的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深发展的成
立在深圳金融发展的地位在这里不再多说,值得一提的是深发展的成立也是深圳
股市发育的重要开端。老一代的深圳股民几乎都是从炒深发展走进股市的,也从
深发展上赚到第一桶金,当然,那时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的也没有几只股票。
  然而,作为中国大陆两家证券交易所之一的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时间却一
直裹杂不清,让许多研究中国证券发展史的人一头雾水,各种正式资料都基本上
是这种说法:深圳证券交易所于1989年11月15日筹建,1990年12月1日开始集中交
易(试营业),1991年4月11日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成立,并于同年7月3 日
正式成立——一共四个时间,到底是哪一个?反观上海证券交易所,其成立时间
却是相当明确的,1990年11月26日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成立,同年12月19日
正式开业。为此,到底谁是新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各界一直争执不清。为什
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由于中央发展证券市场的态度已经明确,深沪两地开始筹建两家交易所基本
上是同时的。由于深圳毗邻香港的原因,深圳证券交易所在国贸大厦筹建时完整
借鉴了香港联交所的一套做法,在时间仓促且没有经验的情况下,大家也不可能
做出大的修改,因此深交所受香港联交所影响的痕迹很深,比如上市挂牌、交易
规则等,甚至连深交所使用的四位股票代码也与联交所一脉相承,直到现在才改
为6位,与上交所一致。而同期上海筹建工作非常艰难,不得已只好前往深圳,从
国贸大厦把深交所的一套搬过去了,现在我们看到的上交所规则与深交所基本一
样,也就不足为怪了,不过上交所还是把股票代码改成6位的了。虽然深交所的筹
建工作走在了上交所的前面,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却在11月26日批准成立上海证
券交易所,而深圳暂被搁置,并且上交所宣布在12月19日正式开业。这个消息对
日以继夜筹建深交所的工作人员可谓是一个沉重打击。为此,当时的中共深圳市
委书记李灏在国贸大厦的筹建现场决定,不管怎样,深交所一定要在12月1日开始
营业。就这样,深交所领先上交所18天开始营业。草创之初,两个交易所就为争
第一而不可开交,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次开业之争就此开启了两个交易所在其
后长达十年的竞争序幕。
  此后十年,深沪交易所在大盘走势、上市公司服务以及市场成交额上全面竞
争,两地券商、机构以及政府部门等各为其主,最后甚至连两个交易所都不惜违
规介入,结果加剧了两个市场的波动,加大了市场风险。1995年3月上交所成交额
开始大幅超过深交所,风光一时。此时深圳交易所开始在硬件上加大技术创新力
度,使交易系统更加完善安全,同时提高“软件”质量,为上市公司提供周到的
优质服务,结果吸引各地新上市公司选择深交所作为上市地。这样,1996年8月开
始深交所成交额开始全面超过上交所,此外,据美国彭博资讯的统计,1996年深
圳股市以174.92%的涨幅登上全球股市排行榜的冠军宝座……至此深圳交易所不但
称雄于国内股市,而且以最大成长幅度笑傲全球!这个时期不但是深圳证券业历
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也是深圳最得意最风光的时期。这个时期,也使“老大”上
海英雄气短,耿耿于怀。深交所成交额超过上交所的状况一直持续到1998年1月,
由于1997年后中国证监会不再让企业自主选择上市地点,而是定下了“上海先上
一家,深圳再上一家”的不成文规定,这样上交所在98年才开始缓过气来,赶超
深圳交易所。
  成交额之争尚未见平息,深沪两地关于“创业板”的争夺又开始了。1999年,
风险投资概念火爆全球,纳斯达克市场疯狂上涨,开始创造“一夜暴富”的资本
神话,为此上海和深圳这两个科技产业发达的城市开始争夺设立中国的“二板市
场”:两个城市不断举办研讨会,请专家宣传风险投资——更重要的是论证自己
更有资格设置“二板市场”。当时的候选城市还有武汉、北京等。到2000年上半
年,形势明朗,深圳在角逐中胜出。但这个胜利未必时好事,业内人士普遍担心,
深圳取得创业板资格,很可能是对未来把深圳主板并入上海的一个补偿。果不其
然,2000年,世纪之交,证券市场关于深交所即将并入上交所的传闻一时甚嚣尘
上。97年以来这种传闻一直就有,但这次似乎是真的:统一的结算中心在上海成
立,上海市市长徐匡迪在接受路透社记者采访时也有这种表示……看来人们的担
心要成为现实。
  经过10年的发展,金融业已经成为深圳的支柱产业,其产值占全市国内生产
总值15%左右,而金融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支撑作用却不可等闲视之,另外深圳金
融业的利润占全国四分之一弱,而上海则为四分之一强(其他地区共占一半)。
有统计显示,2000年以前坐飞机进出深圳的人员中,就有30%的人是从事证券业
的!如果深圳的主板市场迁往上海,那不仅意味着大量资金的流失,直接动摇深
圳的区域金融中心地位,而且还将影响到特区二十年来的经济成就,即使有创业
板但因在初创之时也难有规模和作用,因此深圳经济可能就此一蹶不振!
  2000年的夏天是深圳市最难熬的一个夏天。据说,深圳市主要领导都在北京
“陈情”,力陈撤销主板对深圳经济的利害关系。最终,深圳艰难地取得了主板
暂时不并往上海的承诺,但也付出了代价,即深圳证券交易所从2000年9月开始不
再发行新股。目前看来,这个代价是值得的,而且深圳当年力保主板的努力也是
非常有远见的,因为直到现在,创业板也未能开设。不过开设了也未必能成功,
除了美国纳斯达克创业板成功了外,其他国家的都不成功……中国是否需要开设
创业板,直到今天仍有争议。
  由于深圳不发行新股,深沪两个交易所不再有成交额上的竞争,也因为两个
交易所最终要合并,其竞争也就不再有意义,两个交易所谁先谁后(成立)的问
题也就烟消云散,正所谓“相逢一笑泯恩仇”。回想起来,当年深圳在金融业上
展开如此激烈的争夺不是没有原因的。深圳在上一个世纪在金融领域的争夺不仅
仅是“面子”之争,而应看作是金融话语权之争,经济主导权之争。有学者指出,
20世纪下半年以来,全球经济危机并没有突出表现,而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则不
断发生,这种情况说明金融产业已经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经济危机
更多地以金融危机地形式表现出来。谁掌握了金融资本,谁就能在经济竞争中占
有优势。因此,作为一个没有传统工业基础、资源相对缺乏的新兴城市,深圳希
望从金融服务业来把握经济制高点。当然,意图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自
然也要抢占国内金融业的主导权。两个城市在上个世纪的竞争自然不可避免。
  不过,主板停发新股还是对深圳经济产生了不利影响,2000年以后深圳金融
业的地位就日呈下降趋势。事实上,此前深圳就已呈现兆头。1998年人民银行机
构改革,设立九大分行,作为金融重镇的深圳却未能占得一席,深圳市人民银行
被划为广州分行之下的一个中心支行。在这个趋势下,人们不禁要问,深圳的金
融业到底应向何方发展?不管答案如何,有志于全球化发展的招行、平保等金融
企业开始把目光瞄向上海。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积累, 上海已经为金融机构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环境,上海
在人才、市场和资金的优势日益显现,而且在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
下,上海还将是中国金融企业走向全球金融舞台的平台。目前金融机构扎堆的现
象在陆家嘴已成气候:原三峡证券改名为亚洲证券后,正式将注册地由宜昌迁册至
上海,并在浦东高档商务区租下了一栋物业,作为公司新的栖息地;天一证券将公
司下属资产管理部等业务总部已全部移师上海;原先在开封安营的富友证券也选
择了将上海作为注册地;去年年底在深圳成立的汉唐证券,也于今年三月将国债业
务管理总部、资产管理总部、投资管理总部等三大业务部门移至上海……自2001
年以来,共有数十家券商、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或变更注册地、或
以大规模迁移核心业务部门的方式,在上海“安营扎寨”,估计未来会有更多金融
机构进入陆家嘴。上海正成为各类金融机构争相进驻的热土。
因此,对于招商银行、平安保险这些准备走向国际舞台的金融企业来说,上海是
必争之地。当然,在搬迁问题上在深圳发展起来的招行、平保似乎颇多顾忌,不
能像外资企业那样来得直接了当。实际上,真正关系到企业发展壮大的问题,谁
还有那么多所谓的“深圳情结”?对于沃尔玛来说,上海在地理、商业地位等方
面均居主导,对其长远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因此他们一定要攻克上海。外资撤出
的事例并非个别现象,一些在深圳的外资金融机构,在重新评价中国市场之后,
也在逐渐从深圳撤出,如德国德累斯顿银行较早前就由深圳撤出,迁往他们认为
更有希望的上海市。作为国内企业的佼佼者,招行、平保以及中兴、华为难道不
会明白这一点?
  此外,上海市政府在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中也展开了主动攻势,有
意向让一些商业银行总行逐步聚集上海,并出面与一些银行高层进行过实质性商
谈。其中,招商银行即是上海市政府力邀对象之一。郎有情,妾有意,在这个崇
尚自由恋爱的时代,谁能阻止有情人终成眷属呢?
  也许在金融业的发展上深圳不会再向上海叫板了,但现在问题在于,深圳是
否必要成为一个区域性金融中心?在这个问题上,国内金融界有人认为,深圳的
资源有限,长远来说不可能靠房地产和制造业去跟其他城市竞争,深圳的未来必
须走服务业,与香港携手构建服务华南和南亚地区的区域金融中心是最佳选择之
一(深圳市商业银行行长王骥就持这种观点),但是作为国内的区域金融中心,
深圳的条件显然不如广州,如果与香港携手似乎没有必要。如果我们从更广阔的
视角来看,深圳金融业的实际上折射出了深圳经济的尴尬,即地缘经济的局限性
——夹在香港和广州之间,香港是中国面向世界的窗口,广州则是华南的门户,
珠三角的枢纽,而深圳呢?因此,尽管特区光环笼罩下的深圳踌躇满志,但拔剑
四顾却一脸茫然:何去何从?
时空的轮回
  谁抛弃了深圳?深圳人可能会有满腹的牢骚,认为是中央抛弃了深圳了。自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央决定开发浦东以来,人们似乎觉得上海在发展上总能得到政
策上的“照顾”和“扶持”,而作为特区的深圳却被“忽视”甚至被“限制”。
的确,上海这些年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中央的大力支持。在“九五”期间
(1996-2000),上海市的基建资金达到2274亿元,超过前40年总和的两倍。这是
极惊人的数字,钱哪来呢?上海市政府2001年全年收入只有1300亿元,若仅靠市
政府的资金,没有中央政府拨款及其他优惠政策,根本不可能连年进行如此大规
模的城市建设,以吸引外商投资。但是,在深圳特区已经享受了十几年的特殊政
策后,经济已经有了相当基础和规模,深圳继续享有特殊政策却是不合理的。因
此深圳人自己也明白,给予特区的政策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的。
  谁抛弃了深圳?从地缘条件和时代背景来看,深圳近年来竞争力下降是因为
处在时间和空间的不利地位,但这是深圳被“抛弃”的表面原因所在,因为时空
因素的限制,是一个经济系统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无法回避的问题,而深圳特区
却在这个转型过程中表现出的茫然和不知所措却是有更深层次原因的,那就是深
圳过去22年的发展更多是得益于政策倾斜和优惠,而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市场
经济体系,也没有确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
  1.国有经济改革迟缓。据有关统计,到去年底,深圳市仍有半数以上的国有
企业没有真正放活。值得注意的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存在政策障
碍,一些政府部门一遇到政策障碍就束手无策;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国有
企业和政府不敢冒改革的风险,或者担心改革成本太高,有的政府官员甚至顾及
自己的“位子”而不愿“惹麻烦”。在以改革著称的深圳特区,在政府和企业阶
层出现改革迟缓、改革心态减弱的现状,这是深圳市的开放出现弱化的明显迹象。

  2.政府部门效率低下。无论是投资方还是普通市民都对目前政府部门的办事
效率颇有埋怨。各部门配合衔接也经常出问题,增加了投资的成本。相比之下,
内地城市为吸引投资而进行的政府职能改革却卓有成效。比如上海,外高桥保税
区将贸易企业办理进区手续时间由1个多月缩短到1天,把空运货物通关速度由7天
缩短到10小时以内;到漕河泾开发区投资的企业,只要对有关部门的告知作出承
诺,即可获前置审批许可证,3个工作日内就能拿到工商执照。深圳政府部门改革
难以推动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许多政府部门官员都是当年特区建设的功臣,这
是不能不考虑的感情问题。但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不少部门和人员因为特区
特权而养成的“特性”——对于部门来说,因为特权而获得额外利益,比如前不
久的暂住证问题,尽管中央已经规定取消暂住证收费,但深圳有关部门却要挖空
心思来弥补这个利益黑洞。2001年10月30日,国家计委、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
全面清理整顿外出或外来务工人员收费的通知》,主要内容是:除最高不超过5元
的证书工本费外,各地对外来人口所征收的暂住费、暂住人口管理费等7种收费一
律取消。今年6月3日深圳开始恢复办理暂住证,但人们发现暂住证比以前难办了。
办证难的一个原因在于手续繁琐,“门槛”
太高。按照规定,办理暂住证时必须提交劳动合同、社会保险、计划生育、就业
证、人事手册等有关证明材料,手续极为繁琐。有人统计,办一个暂住证要盖11
个公章:签订流动人口合同要盖2个章,查验流动人口生育证明盖2个章,就业证
盖2个章,深圳特区劳务工指标登记本盖2个章,暂住户口登记盖1个章,深圳市暂
住人口登记表盖2个章,少一个都不行。到后来,办证手续终于简化了,但2002年
7月9日,深圳市人口管理工作会议作出一项决定:将对出租屋开征综合治安管理
费。深圳市公安局负责人在会上坦承,开征治安管理费的目的,就是为了弥补今
年深圳暂住证收费大幅下降后的亏空(《南方周末》2002.7.25)。另外,企业前
往劳动局办理暂住证事宜,劳动局提出要收取培训费500元,对于急于办证的人员
可以先交费,凭发票可以先办证……总之,围绕暂住证的故事没完没了。对于一
个财政收入在全国位于前列的经济发达城市,却一直斤斤计较于暂住证费用不放,
难怪网上有人为深圳感到“脸红”。在深圳,暂住证收费不但关系到深圳市公安、
劳动、财政、人事、计生、物价、社保等7个部门,而且还围绕“暂住证”和边境
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地下产业,比如代办证件、出入关口的“带路”、派出所
“查证”、收容所“收留”以及从收容所
“赎人”等(见人民网强国论坛):2000年八旬老人袁文散步被收容,当事人愤
而起诉但一审判决败诉(《民主与法制时报》2002.3.19);2001年10月19岁一少
女到深圳求职因没有暂住证而被送进了收容站,在收容站却被陌生人冒领成了
“人质”,惨遭凌辱(《北京青年报》 2001年10月31日,)……所以人们说,这
两年内地正在补改革开放的“课”,而深圳的政府和企业却在补内地过去的“课”
。这所有这些,不但已经严重损害了深圳的城市形象,同时使其投资环境趋于低
劣。
  3.治安环境日趋恶劣。离开深圳到外地工作的人,每每说到深圳的治安都会
带着一份恐惧。只要去东门步行街走走,或去深南中路天虹商场的天桥看看,可
以叫你大吃一惊。这样在深圳就形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一方面路上不断有
查暂住证或边境证的,不断有“三无”人员被车押走,而另一方面却是小偷横行,
砖头党、摩托党肆虐。2002年7月19日上午九时,在国贸大厦对面的深房广场发生
持枪抢劫血案(南方都市报),这时深圳打“两抢”战役刚受到表彰和嘉奖不久。
没有良好的治安环境,如何能吸引投资和人才呢?
  4.城市环境捉襟见肘。近年来深圳先后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
保模范城市”、“联合国人居奖”等多项荣誉。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城市总
体规划获得了国际建协“艾伯克隆比爵士荣誉奖”,这是一个含金量颇高的奖项,
它不是对某一单项的奖励,而是对深圳20年城市建设成就的一个充分的肯定。但
是,对深圳比较了解的人却会感到迷惑:人民河及深圳河位于深圳市中心,但多
年来一直臭气熏天;作为一个新兴城市,深圳交通却非常拥挤,“未老先衰”
(不能说这个新兴城市没有规划好。深圳城市规划与道路设计从一开始就从行车
角度考虑的,因此各大宾馆、会议场所以及写字楼等开车进出都很方便,但要步
行过去却是难以摸着门的,所以深圳适合有车一族而不适合步行一族,但没有想
到的是深圳现在车满为患。据说现在有人提出解决方案,即把深南大道上的公交
大巴数量减少,与其他城市优先发展公交相比,深圳此举让人大跌眼镜,着已经
不是“头疼医头,脚痛治脚”了,而是“头疼医脚”);深圳文化休闲场所有限,
无论是周末还是平时深圳书城人满为患,但书城居然因此被评入深圳十景,这只
能更被外人一哂了;名为濒海城市,但全市只有一个免费的开放型海滩大梅沙,
而且距离市区遥远……最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违章
建筑在这个国际化花园城市几乎无所不在!目前深圳有四十多万栋农民违章建筑
房屋,而且有些地方还在抢建。这些主要用于对外出租的农民房楼挨楼,形成有
深圳特色的“握手楼”“接吻楼”奇观。这些农民房就像从深圳靓丽外衣中露出
来的内衣,十分不雅。因此有人说,深圳既是城市,又是一个农村。目前有关部
门正督促其登记,似乎不想拆除,想对此四十多万栋违章建筑一罚了事(每平方
米补地价几百元),若如此必将进一步纵容抢建风潮,深圳城市环境那就真没有
改善的一天了。
  5.城市精神空洞虚化。作为一个城市,深圳几乎没有历史人文的沉淀,但在
城市发展过程中却难以凝聚成城市精神。建立之初,特区精神曾经响亮一时,但
现在似乎若有若无。至今深圳也没有形成自己的城市象征标志(比如中心广场、
代表性建筑或城市雕塑),作为城市精神的载体。地王大厦和赛格广场(几乎没
有广场的高楼)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但两个大楼却为谁是深圳最高而争论不
休。国贸大厦似乎可以作为深圳精神的载体,80年代一度是特区精神和深圳奇迹
的代表,90年代则有一大批深圳企业从这里起步发展,另外深圳交易所、人民银
行等单位最早也在这里办公。如果要评选深圳市的历史优秀建筑,第一个应该非
国贸大厦莫属,只是现在国贸大厦逐渐被人淡忘,而且周围也有不少违章建筑,
体现不出应有的地位。
  6.城市发展短视频现。无论从深圳的城市发展战略上还是各部门的实际操作
过程中,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的倾向十分明显,而从未能从根本上来着
手解决问题,这是深圳一再处于被动地位的根本原因。在具体操作上,前期暂住
证收费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又如花费巨资的地王公园最终被拆掉、1999年深南
大道人行道翻来覆去折腾好几次,违章建筑屡禁不止,提高借读费(暂住人员似
乎没有说话权),以及拟对大梅沙收费等。在发展战略上,引进人才的户籍政策
很能说明问题。在每年的深圳人才交流会上,招聘单位都会拿着一个名单,上面
是深圳人事局列出的所谓“名校”或“重点院校”,只有以上学校深圳市人事局
才予以接纳。对于在深圳工作过好几年的人也一样,没有重点院校的本科文凭,
户口进深圳则非常难。深圳这种户口政策导致了户籍与非户籍人口严重倒挂。第
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深圳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人口数量已达700万,但其中
户籍人口只有132万,暂住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总数的比重高达72%。这种特殊的
人口结构现在开始制约深圳的发展:1.高级职业技术人员严重短缺。由于学历等
方面的原因,这些高级技工工很难取得深圳户口。一家港资企业的人事经理诉苦,
他们工厂共有200多名员工,但只有3个人有深
圳户口,人员很不稳定,稍有风吹草动,工厂就空了。目前深圳高级技工的薪资
水平已经超过研究生,但短缺情况毫无改观。2.暂住人员没有消费动力。由于户
口不在深圳,暂住人员买车买房都不方便,因此很多人在深圳挣钱不花钱,其资
金大多流回内地。仅今年“五一”期间,深圳外来人员向全国各地汇款的数额就
高达11.6亿元。而据统计,2000年深圳通过邮局寄出的汇款总数达164亿元,平均
每天汇出的款项高达4500万元。流动人口在深圳以外消费,严重影响了深圳经济
的滚动发展和第三产业的提升。目前深圳开始改革户籍制度,但现在还能挽留得
住吗?
  7. 固步自封缺乏反省。媒体是一个城市的声音,但在深圳听不到自我批评与
反省的声音。比如上面谈到的诸多例子,几乎都不是深圳媒体曝光的,而且深圳
媒体在这些事情的报道和评论上表现出一致沉默(无论深圳报纸还是电视广播,
除了不痛不痒的新闻外,就是卖狗皮膏药的性病、肝病、美容、减肥等劣质广告,
没有一点大都市媒体的气概),而不断报道此类事件的南方都市报终于被深圳方
面禁止上摊。尽管禁报事件最后以南方都市报的公开道歉而告结束,但谁胜谁负
从一开始就已决出。现在,深圳特区报社和深圳商报社已经合并,其规模据说位
居全国第三,但愿其整体实力也能达到这个水平。
  看来,抛弃深圳的不是别人,正是深圳自己!“人心犹狃于故见,天意已另
换新局”。《汉书-艺文志》的这句话可以很好地概括这些年深圳以特区自居的
心态,但世界变化日新月异,而深圳却固步自封,如何与时俱进?
  今后5年将是深圳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但是如果不能解决上述问题,深圳目
前的困境将会更明显表现出来,五大矛盾会深化: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与制
造业日渐空洞的矛盾。高新技术产业从培育到成熟一般需要5-10年的时间,而且
近年来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效果也不显著,尽管高交会年年在搞,主要原因在
于创业板迟迟不能推出。深圳目前打算退出产权交易市场,但这与创业板不能同
日而语。在制造业上,随着中兴、华为两大巨头的战略转移,深圳的实力要大打
折扣。90年代以来深圳大力发展金融业,而把电子制造等产业拱手相让给周边的
东莞、惠州等地区,目前东莞、惠州的制造业已成气候,深圳不可能获得更多发
展空间。此外,由于内地土地、劳动力成本低廉,一些制造业已经开始从深圳迁
往内地。如果按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又没有新的产业建立起来,深圳可能出现制
造业空洞化的危险。2.房地产泡沫与深圳经济稳定的矛盾。房地产与金融业一样,
在深圳经济中举足轻重,尤其是在深圳金融业走下坡路的这两年。但是近年来深
圳房地产泡沫化非常明显,最近就有中央领导提醒深圳不要蹈香港的覆辙。因此,
深圳房地产不降温不行,但房地产价格下调就会降低消费需求,从而拖累深圳经
济发展。3.建立物流中心与其他城市竞争的
矛盾。除了高新技术产业外,深圳另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建立国际物流中心和采
购中心,除上海已有建立国际物流中心的宏伟蓝图外,广州打算在南沙建设珠江
三角洲地区“物流心脏”,香港在发展物流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举措,而深圳夹
在中间的,竞争劣势是非常明显的。如今年家乐福再度在深圳申请开店,却遇到
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因为深圳市政府提出:家乐福在深圳开设新店的前提是,将
其全球采购中心和物流中心设在深圳。但是,由于家乐福已将中国总部设在上海,
其在中国发展的重心显而易见,面对深圳市政府的要求,家乐福感到很难选择。
4.长远发展与短期利益的矛盾。如前所说,深圳从上到下普遍存在短期行为,这
种状况在短期内很难改善。5.建立人才高地与人才吸引力逐渐下降的矛盾。
迟到的觉醒
  『如果说,前20年深圳在建设和发展方面处于领跑者的位置,那么,今天深
圳面临的是群雄环伺、你追我赶的激烈竞争局面。如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黄丽
满所指出的,深圳不可能再有政策优势,地缘优势也有很大的弱化,生活指数、
商务成本都比较高,因此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感。』
  『放眼国内外,且不说远处的“京津唐”和“长江三角洲”,就在周边,新
一轮城市竞争已经打响。与深圳毗邻的东莞飞速发展,由一个20万人口的小城市
迅速发展成为加上外来人口几近数百万的大城市。不用说广州,要不了多久,有
人预测东莞就有可能与深圳并驾齐驱。』
  上面两段文字出自2002年11月01日深圳特区报“学习贯彻市委市政府工作会
议精神系列述评之五”,显示深圳现在已经认识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与危机。十
几年来深圳一直笼罩在特区的光环下,一直认为自己扛着“特区”的大旗走在全
国改革开放的前列,但到现在危机来临时才发现周围已是“群雄环伺”。显然,
深圳现在已经不再向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看齐了,而开始与苏州、青岛、大
连等城市相比较。显然,与前几年好高骛远的目标和口号相比,现在的定位要实
际得多。最近,深圳市领导考察江苏、上海等地之后,开始借鉴上海、苏州的发
展经验,但深圳市在宣传上显得比较低调,这是深圳新一届领导班子的特色。
  苏州,江南历史名城,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上一直乏善可陈,但近几年
却发展迅猛,GDP已经超过重庆,位居全国前十,城市竞争力也排在全国前列,引
进外资数量还一度超过深圳……而这一切都是在默默无闻中实现的,到现在我们
都很少看到有关苏州的宣传报道。从地缘经济的角度来看,深圳和苏州非常相似:
面向国外时,它们都被一个超级大都市阻碍,上海和香港;面向国内时,它们邻
近还有一个区域中心城市,南京和广州……与此相似的还有杭州。现在苏州的工
业园搞得有声有色,杭州也在逐步发展成为上海的后花园,它们没有被上海的光
芒刺伤,反而却显出异样的光彩。深圳,是成为香港的后花园,还是又一个“苏
州”?也许两者结合起来,才是深圳的未来。
  遗憾的是,神女有情,楚王无意,长期以来香港一直对深圳警惕心有余,而
合作力不足。例如当年香港要搞创业板,深圳方面提出可以把香港的创业板设在
深圳,以节约资源,合作发展,但是香港方面不置可否。其他如24小时通关问题,
西部大通道等问题也是如此。不过,现在情况好一点,因为香港的竞争力也在下
降,经济持续不振,如果不与深圳扩大合作则其优势将丧失殆尽。
  总之,香港与深圳,交则泰,不交则否。
深圳,今夜我把你抛弃
  2002年11月10日下午,深圳体育馆。中国足球甲A联赛深圳主场,深圳平安队
在这里迎接天津泰达队的挑战。
  我向来认为中国足球没什么看头,但那天还是去看了比赛,主要是为了球场
放松一下,适当发泄一下。在深圳去看球赛的人多数也报有这种目的,毕竟生活
节奏太快,工作太紧张。
  然而,那天的比赛比较沉闷。深圳平安队虽然占据主动,但几次射门都无功
而返。对于我来说,哪边进球都可以,尽管我一开始为看球赛选了一个立场,站
在深圳平安队一边。不少人看球也是这样的做法,但也有为难的时候,比如,来
自天津的深圳人看这场比赛,就可能不知道自己该为哪一方加油。深圳是个年轻
的移民城市,这些移民远未形成对深圳的认同感。在日常生活中,深圳人的失落
和迷茫更是显而易见的,大家更愿意以原籍来表明自己是哪里人。对于那些没有
深圳户籍的人群来说,对深圳更没有归属感,在球场上的茫然就很自然了。在生
活与工作中,人与人之间人情味之缺乏使初来乍到的人无法忍受。写字楼里大家
各忙各,下班各顾各,所谓“我的生活与你无关”。《我的生活与你无关》是
“深圳人写,写深圳人”的小说,上市时在深圳卖得很火爆。深圳人在宣布“我
的生活与你无关”时,同时也承认“你的生活与我无关”,这种现代意识显然很
符合商业社会的需要,但在深圳表现出一种极端却让人感受到这个城市的残酷与
冷漠,比如你到一家公司给他们装机,忙一天也不会有人管你是否喝水吃饭,同
事之间不是公司组织活动极少可能一起出去培养感情的。大概是可以经常公费消
费的原因,大公司大企业的集体活动会多一点,但人
情关系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在这个社会里,孤独与落寞随时会向你袭来,轻则如
浮萍流水,不知何所踪,深则如孤魂梦游,游荡在一个欲望的空间……这就是深
圳人对深圳的距离感,从上到下几乎都存在。这种感觉有如深圳市政府门前的那
头老牛,拼命向前拉,拉的却是一个没有根基的大树墩——恐怕雕塑者没有想到,
这座暗含深圳精神的“孺子牛”雕塑竟然成了今日深圳心态的真实写照。
  深圳平安队终于在伤停补时阶段获得一个点球,平安队在最后一分钟灌进对
方一个球,全场欢呼雷动。深圳平安队今年表现神勇,竞技状态处于颠峰状态,
有望问鼎冠军宝座,然而随着平安保险的战略转移,深圳平安队也即将易主……
为此,球场那头打出了“胜也爱你,败也爱你,离开深圳不爱你”的巨型横幅,
是失落?是伤感?据说,健力宝可能入主深圳队,但主场还会在深圳吗?对此,
深圳球迷一脸茫然。因此,即使深圳队夺冠,对于一个深圳球迷来说,其兴奋会
达到极点,但其痛苦也将如堕深渊——如果平安队抛弃深圳!
  与球迷比起来,一般深圳人的失落与迷茫虽然没有那么强烈,但却随时溢于
言表。在上下班拥塞的路上他们会这么想,在密匝匝的接吻楼里他们会这么想,
在繁忙的泄漏里他们会这么想,在视野开阔的莲花山上他们更会这么想……当去
上海的朋友打电话过来描述浦东时,我在这么想;当有朋友要去西安发展时,我
在这么想;当在深圳的同学朋友聚会热烈谈论上海、北京、广州、苏州时,我不
再这么想。深圳,难道今夜我要把你抛弃?
  莲花山下,依旧的车水马龙,流光异彩。
  莲花山上,小平同志目光如炬,健步如飞。
  (后记:心血来潮之际一时泼墨如水,仓促之余数据事实等未详加考证,激
动之余文辞难免晦涩不畅,还望见谅。行文至后,身心俱疲——为何而作?作亦
何益?遂草草作结,收笔作罢。虎头蛇尾,不能始终,自身亦不能相恕也。)20
02年11月16日

 
深圳还是有发展的,只是无论在哪里,找工作都不是一躇而就的事,要作好较长时间(至少
半个月)的打算,可以找朋友、亲戚,或艰苦一下,找个便宜的十元店住住。先把工资要求
降低到3000元左右,一定可以找到delphi职位(最好在网上人才市场发求职,这样的比人才
市场多些),先落下脚,熟悉深圳,了解哪里住房最便宜等,同时可以积累些资金,3个月
后,再变工作边发求职信,找到更好的就可以跳巢,一般刚来需要跳几次才能稳定下来。
深圳的工作机会是非常多的(因为流动性也很大),做delphi大约以后也能作到4000以上,
就看你自己的能力与运气了。
 
一定要留一个救命钱. 比如放在那本烂书里面// 小偷可没这个耐心..
 

Similar threads

S
回复
0
查看
3K
SUNSTONE的Delphi笔记
S
S
回复
0
查看
2K
SUNSTONE的Delphi笔记
S
I
回复
0
查看
978
import
I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