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
YFeral
Unregistered / Unconfirmed
GUEST, unregistred user!
http://news.tom.com 2002年12月28日17时05分??来源:羊城晚报??
缺血时代的生活,英雄崇拜也是一种时尚,这种时尚使本来苍白阳痿的生活,
充满了光荣与梦想。张艺谋适切其时推出了电影《英雄》。因为是《英雄》,
而不是《大话西游》,所以,有理由将之作为一部有着许多精神与文化负载的作品来解读。
在张艺谋心中,它寄托了太多的承担,也对它投注了太多的考虑。那么,在《英雄》中,
谁是英雄?张艺谋要告诉我们些什么呢?
《英雄》中的人物,不分贵贱,个个都是“英雄”。弱者是勇者是智者是英雄,
强者是圣者是哲人是暴君也是英雄。前者是无名残剑飞雪长空,是死去的英雄,后者
是秦王是唯一可以活着的英雄。
这些来路不同、命运迥异、立场对立的英雄,却由于“剑”字的相通,“天下”
的共识,而获得了彼此的大理解,刺客和暴君,也走上了意义相同的英雄路。这是一
种很耐人寻思的逻辑。
读一读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看看古代中国最勇敢的行为和最圣洁的精神,
是如何形诸文字,诛杀暴虐的。不要忘记,易水的寒冷是由热血煮沸凝冻而成。荆轲同
党田光,只因燕太子丹一句话:“愿先生勿泄”,便自杀守密。樊於期也因荆轲说了一句:
“愿得将军之首”,便立即献出头颅。荆轲裹挟着同党的凛然与血性,为着诺言与人格,
也为着对秦王与燕太子丹的抗议,慷慨赴死刺秦。弱者的正义和烈性的象征,就这样写
上了中国的历史。图穷而匕首现,荆轲壮烈牺牲。高渐离前赴后继,携筑近秦。他被秦
王认出是荆轲党人,被挖去眼睛。秦王令其阶下演奏以供取乐。高渐离筑中灌铅,艰
难地实施了第二次攻击,这是那位被宫刑的司马迁《史记》中的英雄。
刺秦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说其伟大,是那个时代是一个义不容辞的时代,
弱者以生命与人格去对抗强者,耻与洁,信与义,在易水萧杀的风中,构筑了苍凉的
伟大。
张艺谋应该是知道这一些的,中国人几乎都知道这些。但是张艺谋忘却了这些,
他有意的忘却是为一种思想一种“媚”所累。惯于思想的张艺谋,在电影《英雄》中,
把中华民族精神最凄绝最唯美的弱者之勇,把中国文学中最难得最圣洁最震撼的血性传统,
把中国历史上最血污最暴虐的一页,消弥在一种最“现代”也最谄媚的皇权臣伏之中。
那是一个怎样的秦王?他明察秋毫,置生死于度外,居然把剑扔给刺客。那是一些怎
样的刺客?他们居然在剑锋及喉之际深悟大义放弃刺秦。他们之间也曾因此自相残杀。三
个不同视点讲述的是同一个故事,不管是从秦王口中说出,还是从无名眼中现出,最终都
归于三个字,“剑”和“天下”。
秦王对“剑”字的阐释,简直使他变成天底下最自欺欺人,也最蹩脚的哲学家。秦王
对“天下”二字的彻悟,也正是刺客们的境界所在。弱者与强者,庶民与暴君,以21世纪
的思想追返,求得共鸣共识共处,灵犀相通。这是一个怎样的“天下”?
张艺谋可以以“一统天下”的历史进步作为理由,以“共和”的理念,去返身历史虚
构二千多年前刺客们的政治诉求和人格反思,但这种虚构,不能以阉割中国历史和文学中
难得一见的千古绝唱、绵延不绝的中华民族精神为代价。张艺谋赋予“英雄”以21世纪最
崇高的政治理想与最“共和”的“天下为公”,却割断舍去了《史记》在血污中卓绝的人
文精神。没有个人尊严和生命自由的天下,要这天下有何用?没有庶民的胜利的和平,是
真正的和平吗?
一个生于中国,生于百年风霜雨雪的中国人,其作品就不可能拒绝思想。我最厌恶的
就是思想,但我最无法割舍的也正是思想。作家和艺术家最重要的不是技艺,而是思想。
当时代需要艺术家发言的时候,他的思想就是他的艺术。
《英雄》的形式和制作是精美的,所有可能构成背景的东西不但美绝而且铺张。色块、
场景、气氛和人物都唯美,力求达到电影的最高标准。这里面囊括了张艺谋一以贯之的作
风作派和他对电影美学的理解,集他多年艺术追求之大成。特别是他对人物“洁净”飘逸
的形式处理,使这部电影美轮美奂,但却难掩蔽理念的蹩脚和空泛。在形式铺盖下忘却了
思想、历史、传统和人,使得这部电影最终成为一部不可不看的“英雄”仪式,一部无法
命名的英雄传奇,一个为司马迁和高渐离、荆轲们所不齿的现代神话。
问题正在这里,既然已改写了历史的精华,既然已为秦王和刺客都寻找到一致的“共
和”,既然天下本无事,秦王很英明,都是刺客们横生事端,以一己恩仇误解秦王的暴政,
那么,这个故事还有存在的意义吗?那一切都建立在沙之上!全部的感觉就只剩下好看。
怪不得张艺谋拒绝人们对《英雄》的思想阐释。好看是好看,由于炒作而票房兴旺也是好
事,但我们对中国电影的期待,又一次落空了。
缺血时代的生活,英雄崇拜也是一种时尚,这种时尚使本来苍白阳痿的生活,
充满了光荣与梦想。张艺谋适切其时推出了电影《英雄》。因为是《英雄》,
而不是《大话西游》,所以,有理由将之作为一部有着许多精神与文化负载的作品来解读。
在张艺谋心中,它寄托了太多的承担,也对它投注了太多的考虑。那么,在《英雄》中,
谁是英雄?张艺谋要告诉我们些什么呢?
《英雄》中的人物,不分贵贱,个个都是“英雄”。弱者是勇者是智者是英雄,
强者是圣者是哲人是暴君也是英雄。前者是无名残剑飞雪长空,是死去的英雄,后者
是秦王是唯一可以活着的英雄。
这些来路不同、命运迥异、立场对立的英雄,却由于“剑”字的相通,“天下”
的共识,而获得了彼此的大理解,刺客和暴君,也走上了意义相同的英雄路。这是一
种很耐人寻思的逻辑。
读一读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看看古代中国最勇敢的行为和最圣洁的精神,
是如何形诸文字,诛杀暴虐的。不要忘记,易水的寒冷是由热血煮沸凝冻而成。荆轲同
党田光,只因燕太子丹一句话:“愿先生勿泄”,便自杀守密。樊於期也因荆轲说了一句:
“愿得将军之首”,便立即献出头颅。荆轲裹挟着同党的凛然与血性,为着诺言与人格,
也为着对秦王与燕太子丹的抗议,慷慨赴死刺秦。弱者的正义和烈性的象征,就这样写
上了中国的历史。图穷而匕首现,荆轲壮烈牺牲。高渐离前赴后继,携筑近秦。他被秦
王认出是荆轲党人,被挖去眼睛。秦王令其阶下演奏以供取乐。高渐离筑中灌铅,艰
难地实施了第二次攻击,这是那位被宫刑的司马迁《史记》中的英雄。
刺秦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说其伟大,是那个时代是一个义不容辞的时代,
弱者以生命与人格去对抗强者,耻与洁,信与义,在易水萧杀的风中,构筑了苍凉的
伟大。
张艺谋应该是知道这一些的,中国人几乎都知道这些。但是张艺谋忘却了这些,
他有意的忘却是为一种思想一种“媚”所累。惯于思想的张艺谋,在电影《英雄》中,
把中华民族精神最凄绝最唯美的弱者之勇,把中国文学中最难得最圣洁最震撼的血性传统,
把中国历史上最血污最暴虐的一页,消弥在一种最“现代”也最谄媚的皇权臣伏之中。
那是一个怎样的秦王?他明察秋毫,置生死于度外,居然把剑扔给刺客。那是一些怎
样的刺客?他们居然在剑锋及喉之际深悟大义放弃刺秦。他们之间也曾因此自相残杀。三
个不同视点讲述的是同一个故事,不管是从秦王口中说出,还是从无名眼中现出,最终都
归于三个字,“剑”和“天下”。
秦王对“剑”字的阐释,简直使他变成天底下最自欺欺人,也最蹩脚的哲学家。秦王
对“天下”二字的彻悟,也正是刺客们的境界所在。弱者与强者,庶民与暴君,以21世纪
的思想追返,求得共鸣共识共处,灵犀相通。这是一个怎样的“天下”?
张艺谋可以以“一统天下”的历史进步作为理由,以“共和”的理念,去返身历史虚
构二千多年前刺客们的政治诉求和人格反思,但这种虚构,不能以阉割中国历史和文学中
难得一见的千古绝唱、绵延不绝的中华民族精神为代价。张艺谋赋予“英雄”以21世纪最
崇高的政治理想与最“共和”的“天下为公”,却割断舍去了《史记》在血污中卓绝的人
文精神。没有个人尊严和生命自由的天下,要这天下有何用?没有庶民的胜利的和平,是
真正的和平吗?
一个生于中国,生于百年风霜雨雪的中国人,其作品就不可能拒绝思想。我最厌恶的
就是思想,但我最无法割舍的也正是思想。作家和艺术家最重要的不是技艺,而是思想。
当时代需要艺术家发言的时候,他的思想就是他的艺术。
《英雄》的形式和制作是精美的,所有可能构成背景的东西不但美绝而且铺张。色块、
场景、气氛和人物都唯美,力求达到电影的最高标准。这里面囊括了张艺谋一以贯之的作
风作派和他对电影美学的理解,集他多年艺术追求之大成。特别是他对人物“洁净”飘逸
的形式处理,使这部电影美轮美奂,但却难掩蔽理念的蹩脚和空泛。在形式铺盖下忘却了
思想、历史、传统和人,使得这部电影最终成为一部不可不看的“英雄”仪式,一部无法
命名的英雄传奇,一个为司马迁和高渐离、荆轲们所不齿的现代神话。
问题正在这里,既然已改写了历史的精华,既然已为秦王和刺客都寻找到一致的“共
和”,既然天下本无事,秦王很英明,都是刺客们横生事端,以一己恩仇误解秦王的暴政,
那么,这个故事还有存在的意义吗?那一切都建立在沙之上!全部的感觉就只剩下好看。
怪不得张艺谋拒绝人们对《英雄》的思想阐释。好看是好看,由于炒作而票房兴旺也是好
事,但我们对中国电影的期待,又一次落空了。